1、判断题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若使天下兼相爱,非相攻……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贼?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之若其国,谁攻?”
材料二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材料三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美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材料四 “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古曰世异则事异。”
材料五?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朱熹:“存天理,去人欲”。
材料六?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七?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至材料四,分别指出其所代表的学派并简要概括材料观点。(4分)
(2)材料五中的“理”指什么?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关系?(2分)
(3)据材料六、七和所学知识,指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贯通事理途径有何差异。(4分)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2分)
2、判断题 (15分)【20世纪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1945年,德国与欧洲邻国、美国和苏联的和解看来都是不可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留给欧洲的不仅是毁灭和废墟,还有深刻的对抗和相互之间的指责。更为重要的是,德国的纳粹分子、意大利法西斯主义者以及他们心甘情愿的支持者和执行者所犯下的罪行,严重疏远了从前的被占领各国与德国的关系,而德国本身也将在1940年代末冷战的序幕中分裂。
——鲍尔康泊《民族记忆与欧洲记忆文化的诞生:二战后德国人与其邻人和解的曲折道路》
材料二?阿登纳(曾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第一任总理)认为,“即使在处在民族国家的年代里,这个欧洲的政治和精神的生活基础也是共同一致的”。他还厌恶军国主义的“普鲁士精神”,反对极权,认为是极权把国家和人民引向灾难。……认为解决德法争端的途径是 “在经济领域中建立起共同的利害关系”
——摘编自吴友法、粱瑞平《论二战后阿莹纳德法和解思想的产生及意义》
材料三?西德的国家精英一般承认,原则上应赔偿纳粹暴政的受害者的物质损失、身体和精神损害以及无尽的伤害。……在过去的20年中,“负面记忆”促进了德国与其欧洲邻国的日益全面的和解。由于国际更替和冷战的结束,欧洲人已经承认他们对于纳粹和法西斯统治的责任,以及对占领时期的罪行和1945年之后的歧视的责任。
——鲍尔康泊《民族记忆与欧洲记忆文化的诞生:二战后德国人与其邻人和解的曲折道路》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为什么“在1945年,德国与欧洲邻国、美国和苏联的和解看来都是不可能的”?(6分)
(2)根据材料二提炼阿登纳关于德法和解的观点。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德国和邻国最终实现全面和解的历史原因。(9分)
3、判断题 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迎来了一个“黄金时期”。下列表述,与当时民族工业发展状况相符的是
A.轻工业有显著发展
B.重工业逐渐衰落
C.形成完整工业体系
D.主要分布在内地
4、判断题 美国总统克林顿曾说:“如果由于害怕全球化的破坏而希望挡回全球化的力量,我认为是不可取的。”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则认为,“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南北差距的扩大,富国愈富,穷国愈穷”。这反映了
[? ]
A.经济全球化给各国带来了同样的发展结果
B.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建立大大促进了经济全球化
C.发展中国家应积极抵制经济全球化
D.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加速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分化
5、判断题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但它仍是近代史上占统治地位和主体地位的经济。下列哪些情况是中国自然经济的存在导致的( )?
①清政府“闭关锁国” ②英国商人的鸦片走私 ③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被阻断 ④外国工业品于鸦片战争后在中国市场一度滞销?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