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处理国家间关系的“求同存异”原则,得到与会各国的普遍认同,你知道周总理当时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提出这一原则的吗?
A.美国长期对中国实行包围、封锁
B.一些亚非国家存在着严重的冲突
C.一些国家的代表在会议上攻击共产主义
D.亚非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求同存异”这一方针是在什么形势下提出的。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会议主要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但由于受帝国主义挑拨,部分国家开始攻击共产主义和中国。在这种情况下,周表现出高超的外交手段,提出“求同存异”,即在国家利益前提下,“求大同,存小异”。此题很多同学会出现经验主义错误选A。总认为新中国成立后,正是由于美国的敌意态度才使中国的外交出现一系列阻碍。 回答此题应注意会议的特点是没有美国等参加,所以应将A排除在外。BCD三项就比较好判断了。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鸦片战争后,“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这表明?①中国棉纺织业水平下降 ②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③手工生产难以与机器生产竞争?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从材料分析可知,此时民间很多都买洋布而放弃了手工业的生产,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逐渐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商品销售市场,因此②正确。“其质既美,其价复廉”,反映了手工生产难以与机器生产竞争,③正确。①项材料未体现。故选B。
点评:近代在列强的商品倾销下,通商口岸及其附近地区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耕织分离,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逐渐的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此外,此时中国出现的民族工业和洋务企业,也对自然经济起了瓦解的作用。与此相关的知识点是中国的洋务企业的作用和近代民族企业产生和发展的四个阶段,这是考试的重点。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下图是周恩来参加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情景。新中国第一次亮相国际舞台,周恩来所带来的绝对是超乎想象的精彩。此次会议:

A.是新中国第一次外交活动
B.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分参加的国际会议
C.表明新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由已学知识可知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分参加的国际会议,因此B符合题意;而新中国第一次外交活动就是中苏建交,1953年中印代表会见时新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因此排除ACD。故正确答案为B。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菜罗中外酒随心,洋式高楼近百寻。门外电灯明似昼,陕西巷深醉琼林。”以竹枝词形式描述这一现象的文人最有可能生活在
A.19世纪初
B.鸦片战争后
C.20世纪初
D.改革开放后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菜罗中外酒随心,洋式高楼近百寻。门外电灯明似昼”说明此时的中国社会生活已经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A不对,此时的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B也不对,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逐渐传入中国,但鸦片战争是在19世纪四十年代,而电灯出现是在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后;D时间上明显要晚很多。因此选C。
点评: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和风俗的变化表现: 服饰领域:出现了中式与西式、传统与现代的共同流行;饮食文化:西餐的传入,极大地丰富了国人的餐桌;居室建筑:在中式住宅的发展过程中,西方的建筑理念逐步融入其中;社会习俗:移风易俗也成为时代的特征之一。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建国初期,为人民政权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奠定经济基础的最重要的措施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C.实行工商业的公私合营
D.没收官僚资本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要巩固人民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就必须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通过没收官僚资本,人民政府就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