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一农不耕,民有饥者;一女不织,民有寒者。
——《管子》
材料二:生民之道,食为大……是故土地,本也;……天地而责之耕,犹徒手而使之战也。法制不立,土田不均,富者日长,贪者日削,虽有耒耜终不得而食也。故平土之法,圣人先之。 160;
——北宋《平土书序》
材料三:……平籴(买入粮食)文法行,则农人秋粜(卖出粮食)不甚贱,春籴(买入粮食)不甚贵,大贾蓄家不得豪夺之也。而官之出息常什一二,民既不困,国且有利,兹古圣贤之用心也。
——北宋《富国论》
(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思想?(2分)
(2)材料二的主张是什么?主要针对当时土地方面有什么问题?(2分)
(3)材料三在“利国便民”问题上肯定了什么主张?主要针对当时粮价方面的什么问题?(3分)
(4)针对材料二、三反映的北宋社会问题,王安石推行了哪些新法?最终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6分)
2、综合题 (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从技术上看,两种农具有何不同?据此谈谈你对中国农具不断改进的认识。(6分)
材料二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
3、选择题 15世纪末16世纪初,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植棉、纺纱、织布或栽桑、养蚕、缫丝这种原先的农家副业,逐渐取代种植粮食的农家正业,出现了棉作压倒稻作、蚕桑压倒稻作的新趋向。这种现象反映了该地区
A.农业生产的衰落
B.自然经济的瓦解
C.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D.私营手工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