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中国古代经济的显著特点是
A.商品经济
B.小农经济
C.工业经济
D.资本主义经济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古代中国的经济是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男耕女织。故选B。A项错误,古代中国的经济主要是自己消费,与市场联系较少;C项错误,工业经济是在19世纪以后在世界上出现的;D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在14世纪才开始出现。
考点:小农经济的特点
点评:古代的小农经济的特点是考试常考的知识点。小农经济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的情况下存在的一中的生产形态。小农经济的相关情况如小农经济春秋时期产生,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小农经济的特点如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保守性,封闭性,脆弱性等都需要把握。此外,还需了解农业经济的三个特点: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精耕细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2011年2月,在巴西、德国、印度和日本谋求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问题上,各常任理事国态度不一,美国坚决反对德国“入常”但支持日本;而中国则坚决反对日本“入常”。四国“入常”及各常任理事国的不同态度反映了
A.联合国成为谋取利益的工具
B.意识形态决定国家关系
C.政治地位影响经济地位
D.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外交是内政的延续,外交政策一定要符合一个国家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材料中常任理事国对安理会扩容问题态度不一均是从自身国家利益的角度做出的决定,所以D项说法最为准确,A B两项说法明显错误不符合史实,C项材料中并未直接体现。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多极化趋势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乔治·凯南说:“大家都会想起《伊索寓言》里太阳和北风比赛谁能使旅行者脱掉大衣的故事,这个旅行者就像是苏联,大衣就是它在东欧和其他地区的势力范围。使得那个旅行者最后脱去大衣的不是北风的直接威胁,而是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北风的直接威胁”喻指战争方式
B.“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喻指冷战
C.古巴导弹危机属于“北风的直接威胁”
D.马歇尔计划属于“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使得那个旅行者最后脱去大衣的不是北风的直接威胁,而是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那个旅行者最后脱去大衣” 喻指苏联最终解体,“北风的直接威胁”喻指热战, “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喻指冷战,ABD表述正确,C表述错误,古巴导弹危机属于冷战即“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因此选C。
考点:美苏冷战
点评:雅尔体制及其作用下的“冷战”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区域。重要的切人点如从雅尔塔体制形成到表现“冷战”、美苏争霸,直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引起的国际格局的变化等。从命题的形式上看与当今重大时政问题相联系是命题的重要方式。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A.在二战后才开始出现
B.是公有制与私有制相结合的产物
C.基本消除了自由竞争
D.是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完善与发展的表现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19世纪末出现的,但当时程度较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制度下,仍然以自由竞争为主。虽然加强了国家干预经济,有一些国有企业,但不是公有制与私有制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出现表明资本主义仍然还有很大的发展余地。故正确答案为D项。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左传》记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中的 “封建” 主要是指
A.内外服制度
B.分封制度
C.礼乐制度
D.郡县制度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封建”一词的理解。“封建”在这段材料中是指“封邦建国”的意思,“封邦建国”就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度。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度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