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炀帝忌刻,法令尤峻,人不堪命,遂至于亡。……及太宗即位,又命长孙无忌、房玄龄与学士法官,更加厘改。……玄龄等遂与法司定律五百条,分为十二卷,……又定令一千五百九十条,为三十卷。贞观十一年正月,颁下之。
凡削烦去蠧,变重为轻者,不可胜纪。……议绞刑之属五十条,免死罪,断其右趾,应死者多蒙全活。……自是比古死刑,殆除其半。
——《旧唐书》
材料二?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故知赏罚不可轻行。
深恶官吏贪浊,有枉法受财者,必无赦免。在京流外有犯赃者,皆遣执奏,随其所犯,置以重法。
——《唐律》
材料三?贞观五年,张蕴古为大理丞。相州人李好德素有风疾,言涉妖妄,诏令鞠其狱。蕴古言:“好德癫病有征,法不当坐。”太宗许将宽宥。蕴古密报其旨,仍引与博戏。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劾奏之。太宗大怒,令斩于东市。既而悔之……因诏曰:“凡有死刑,虽令即决,皆须五覆奏。”五覆奏,自蕴古始也。又曰:“守文定罪,或恐有冤。自今以后,门下省覆,有据法令合死而情可矜者,宜录奏闻。”
——《贞观政要》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制定法律的原因和目的。与隋律相比,唐律体现了什么特点?(4分)
(2)据材料二,唐太宗制定的法律体现了他怎样的治国思想?(2分)
(3)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现象?“既而悔之”又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个人品质?(2分)
(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贞观之治的出现与哪些因素有关。(2分)
参考答案:
(1)原因:隋律过于严苛;吸取隋亡的教训。(2分)
目的:稳定社会秩序,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1分)
特点:慎用刑法。(1分)
(2)思想:赏罚分明;整顿吏治。(2分)
(3)现象:唐太宗虽然慎刑,依旧存在冤杀。(1分)
品质:知错能改,自我反省。(1分)
(4)因素:唐太宗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唐律提供的稳定秩序;唐太宗优秀的个人品质。(任答2点,共2分)
本题解析:
(1)注意材料一开头语句“炀帝忌刻,法令尤峻,人不堪命,遂至于亡” 可知原因是隋律过于严苛;吸取隋亡的教训。 再从统治者的角度分析目的。然后根据“凡削烦去蠧,变重为轻者,不可胜纪”可知特点是慎用刑法。
(2)提取材料信息“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故知赏罚不可轻行”可知是强调赏罚分明;“深恶官吏贪浊,有枉法受财者,必无赦免。在京流外有犯赃者,皆遣执奏,随其所犯,置以重法”可知是用重法惩治贪官,整顿吏治。
(3)提取材料信息“太宗大怒,令斩于东市。既而悔之”,可知是唐太宗虽然慎刑,依旧存在冤杀。“因诏曰:“凡有死刑,虽令即决,皆须五覆奏。”可知太宗知错能改,自我反省。
(4)综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材料一体现唐太宗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材料二体现唐律有利于稳定秩序,材料三体现唐太宗优秀的个人品质。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外交”和“屈辱”是一对孪生兄弟。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周恩来传》上集
(1)造成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原因是什么?
(2)“跪在地上办外交”的状况在何时得以根本改变?建国初期我国的外交原则是什么?这一时期有哪些重大的外交活动?
(3)70年代,我国的外交有哪些重要成就?这一时期我国外交取得突破的关键是什么?
(4)从旧中国“跪着”外交到当前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1)经济落后;政治腐败;外国侵略。
(2)新中国成立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活动:中苏建交;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亚非会议。
(3)成就: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关键:中美关系的缓和。
(4)弱国无外交;国家主权独立是国际地位提高的根本保证。
本题解析:本题通过比较解放前后中国外交的变化,培养一种爱国的情怀。(1)问可从旧中国的社会状况去分析。(2)问注意时间的限定:建国初期。(3)问注意时间的限定。(4)问要结合上面的叙述回答,不要漫无边际。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20世纪70年代初,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由过去的“无知”“好战”“狡诈”“危险”等变为了“勤劳”“智慧”“灵巧”“善于进取”“讲求实际”,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B.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C.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D.70年代中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美国对中国的印象变化源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年,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这促进了中美两国的交往和认识。所以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也发生了改变。故本题选C。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诗经.十月》用这样八个字“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来形容春秋时代的变化,下列内容与此相吻合的是
A.“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
B.“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C.“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
D.“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是指高岸变成深谷,深谷变成大土山,常喻人世间的重大变迁。结合春秋时代的特征,出现了诸侯王的权利旁落到重要大臣手中的现象,C项与题意相符,A B D三项均没有上下颠倒,本末倒置的巨变含义。
点评:本题主要涉及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内涵的考查,这种考查形式高考中大量呈现,每年都会以崭新的材料出现,需要学生一方面掌握扎实的历史知识,另一方面还需要提高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宣告我国进入航天时代的标志是?
A.中国自己研制的第一枚火箭发射成功
B.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
C.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根据基础知识分析即可,1970 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开始迈入航天时代。1975年11月26日,中国发射了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卫星按预定计划于当月29日返回地面。这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和苏联之后第三个掌握人造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1980年5月18日至5月21日,中国向太平洋海域发射第一枚运载火箭获得圆满成功。2003年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
点评:“两弹一星”打破了美苏两国对中国的核垄断与核威胁;展示了我国的实力,尤其是增强了国防力量,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也有利于世界和平;促进了其他领域(如航天技术)的发展。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