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熙宁四年(1091年),枢密使文彦博对宋神宗说:“祖宗法制俱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神宗说:“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所不便?”文彦博回答:“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这段君臣对话说明北宋中期社会改革难以成功的原因之一是
A.皇权受制于士大夫
B.士大夫反对任何变革
C.改革损害官僚集团利益
D.改革未能兼顾国家与百姓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从材料中可知,北宋中期社会改革“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而于百姓便,故选C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导致北宋中期财政危机的根源是?(?)
A.辽夏经常攻宋
B.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C.土地兼并严重
D.财政入不敷出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即积贫的局面,根源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造成官僚机构庞大,军费、官僚开支浩大。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富强”是中国历代统治者施政的重要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1)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商鞅变法使秦国“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之成长。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2)王安石“信用贷款的办法”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认为王安石变法未完全做到“不加税而国用足”。请你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评价:“民以殷盛”过分夸大了商鞅变法的作用;商鞅变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国力,壮大了军事力量,实现了“国以富强”。
(2)办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
(3)理由: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执行过程中增加了百姓负担。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为功,遂立各郡定额,而有仰配(强制分配)之弊。”
A.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
B.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
C.官府不向农民提供所需要贷款和种子
D.新法打击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倡言“先天下之忧而忧”。为解“天下之忧”,他采取的改革措施是(?)
A.裁并机构,强干弱枝
B.改革科举,废明经科
C.方田均税,减轻徭役
D.严格考核,限制恩荫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庆历新政以整顿吏治为核心,其中包括严格官吏的任用与考核,限制恩荫,故选D。改革措施中虽有裁并州县的内容,但并未包括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的“强干弱枝”,B、C属于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