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史料的搜集、甄别、阐释、运用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形成正确的史料观。对于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描述,有下列几则不同的材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南京)马群镇警戒的时候,我们听说俘虏们被分配给各个中队,每一中队两三百人,已自行处死。”“七千人的生命(俘虏)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东史郎日记》
材料二:《南京大屠杀的虚构》出版后,日本右翼给予了高度评价,渡部升一在初版本的护封广告词中
写道:“读了此书,如果今后有人仍然再提南京大屠杀,那就只能说他是煽动反日。”
材料三:下面三幅图片反映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
材料四:青岛的余美红老师在给学生讲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时,引用了她父亲讲给她的一个事例:“当时我7岁,你叔叔4岁,鬼子打南京时,人们四处逃难。你叔叔尚小,就和保姆留在家里看房子。日军砸开咱家大门,保姆被杀,你叔叔右腿被打了一枪,昏死过去,侥幸捡了一条命。”
(1)史料证据按照获取的途径和保存状态可以分为实物证据、文献证据和口传证据三类,请依此对上述材料进行分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南京大屠杀的虚构》一书中,田中正明说:“记述历史有一大禁忌,就是绝对不能以传闻(口述)为证据撰写论文或记事”。对此你做何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一、二同样出自日本人,但对南京大屠杀一事为何有不同的看法?这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想证实余美红老师父亲的说法,上述材料中最有力的证据是哪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下图,请你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历史?

1972年9月28日,周总理和田中角荣举杯庆祝中日建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实物证据:材料三;文献证据:材料一、二;口传证据:材料四。
(2)传闻(口述)也是考证历史的有效证据之一,尽管其真实性不如实物证据高,但不可以此否认其价值的有效性;田中正明说这番话的目的是否定日本侵略的历史,为南京大屠杀翻案;这种不能正确对待历史的举动将伤害两国人民的感情。
(3)东史郎先生勇于面对侵略历史,敢于承担历史责任,如实描述历史,有着强烈的正义感;而渡部升一是日本右翼分子,极力为日本的侵略行径辩护,歪曲历史的真相。这说明了不同政治态度的人有不同的历史观;当今日本右翼势力的侵略野心不死等。
(4)材料三中。
(5)尊重历史,以史为鉴;要世代友好相处等。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2、判断题 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
[? ]
A.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
B.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
C.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
D.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写到,研究世界历史“就如一位栖息在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星球进行整体的观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在伦敦或巴黎,北京和新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迥然不同。”斯塔夫里阿诺斯所强调的是,研究世界历史应
[? ]
A、突出对于各国历史的研究
B、超越地区和民族的界限
C、特别关注东方民族的历史
D、侧重对大国历史的考察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在学生们对“历史”一词的解读中,理解正确的是

[? ]
A.历史是史学记录
B.历史必得亲身经历
C.历史可任意评说
D.应“实事”而“求是”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说文》:“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这符合史学家刘知几的
[? ]
A.史才
B.史学
C.史识
D.史德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