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董仲舒主张君主应该?
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遵循天道,实行仁政?
③以德为主,以刑辅德?
④君主集权,无需限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排除法。④君主集权,无需限制是韩非子的主张,故选B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28分)重大的争论往往出现在重要的历史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征,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日:“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
——据班固《汉书·艺文志》
(1)据材料一指出诸子百家发生“争鸣”的原因。(4分)班固认为应当怎样看待与处理学术思想上的争论?(4分)
材料二
表 1905~1907年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内容摘录
改良派
| 革命派
|
多从政治上立论,而少从种族上立论。
| 满洲去,则中国强。
|
“民智未开”,一般国民“未有共和民国之资格”。
| 自由、平等、博爱三者,人类之普通性也……我国民必能有民权立宪之能力。
|
本来无极贫极富之两阶级……危险革命之手段,非所适用也。
| 贫富已悬隔固不可不革命,贫富将悬隔则亦不可不革命。
|
夫经革命之后,全国散漫,控御无方,内乱并起,而外侮乘之,中国之亡益速耳。
| 革命与瓜分决无原因结果之关系,且正因革命,然后可杜瓜分之祸。
|
——据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2)根据表2,概括革命派与改良派围绕哪些基本问题展开论战。(4分)你认为革命派的观点合理之处在哪里?任选双方争论的一个问题予以说明。(4分)
材料三 美国建国之初,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国务卿杰弗逊在一系列原则问题上发生分歧,长期争论,所形成的“汉密尔顿传统”和“杰弗逊传统”在美国历史上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汉密尔顿主张:建立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因为人性本恶,有利益之争,需要有效率的政府主持公共福利;建立有效的联邦银行体制以及税收\信用制度、保护关税制度,反对自由放任主义;建立多元经济体,农工商并存,大力发展工商业。杰弗逊崇拜自由、人权,特别反对宪法中没有保护人民基本权利的条款。政治上力主小国家、小政府,强调维护州权,害怕中央政府的大权力吃掉各州的小权力。经济上力主以独立的农场主经济为基础,以农立国,反感发展工商制造业。
——据董正华《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
(3)根据材料三,概括美国建国之初这场争论的核心内容。(4分)“杰弗逊传统”和“汉密尔顿传统”对后来美国的历史发展走向均产生了重大影响,从经济、政治两方面予以说明。 (8分)
参考答案:
(1)原因: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当时君主好恶不同,百家为投其所好。(4分)
争论:诸子百家学说虽各有长短但却是相反相成的;应该取长补短以“通万方之略”。(4分)
(2)问题:要不要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建立民主共和政体;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解决贫富不均的社会经济问题);革命是否会引起帝国主义的干涉。(4分)
说明:(任选一个问题说明即可)(4分)
(3)内容:强化联邦政府的权力与维护州权之争;以工商立国与以农立国之争。(4分)
影响:经济上,工、农兼顾,工商业和农业都很发达;后来的美国更多地中和了两种传统,自由放任和国家干预交替使用。(4分)
政治上,“杰弗逊传统”有助于维护民主权利(1790年权利法案;成为后来北方共和党人反对奴隶制的思想基础等),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汉密尔顿传统”的联邦政府强权思想为应对危机,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提供了思想来源,如罗斯福“新政”。(4分)
本题解析:(1)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归纳、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要求及材料一关键信息,不难直接归纳、概括得出,诸子百家发生“争鸣”的原因,即体现在:①王室衰微,诸侯争霸;②当时君主好恶不同,百家为投其所好,各自选择其所推重、擅长的学说等。班固的观点主要体现在:①诸子百家学说虽各有长短但却是相辅相成的;②辩证吸收各家所长,取长补短等。
(2)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表等历史素材,归纳、概括图表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图表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不难直接归纳、概括得出,他们二者所争论的焦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A.要不要推翻清政府;B.要不要建立民主共和政体;C.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即解决贫富不均的社会经济问题;D.革命是否会引起帝国主义的干涉等。第二个问属于开放性题型,没有标准答案,任选一个问题说明即可。但在解答是应该做到两点:首先,说出观点;其次,用史实说明观点;再次,说明的过程要言之成文,做到有理有据。
(3)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归纳、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要求及材料三关键信息,不难直接归纳、概括得出,美国建国之初的这场争论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A.强化联邦政府的权力与维护州权之争;B.以工商立国与以农立国之争。第二小问具有一定难度,学生不太容易正确作答,作答时需要结合美国后来经济、政治发展状况相关史实来认识。此小问没有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有理有据,符合史实即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美国共和制确立的背景及影响
本题难度:困难
3、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一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古文尚书》。)“民为君之本。”
——《谷梁传》
材料二 “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无危者也。”
——(《荀子》
“民乏财用,不亡何待?”
——《国语》
材料三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孟子》
材料四 (执政者须)“言必信,行必果。”
——《荀子》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
材料五 顾炎武推崇议论朝政的风气,要求以强大的社会舆论来监督制约当权者,以“众治”代替“独治”。黄宗羲进一步提出用“天下之法”取代“桎梏天下人之手足的”的“一家之法”,以约束帝王的“人治”。
——岳麓版《文化发展历程》
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思想理念?根据材料二、三、四简述该理念的内容。这一理念有何现实意义? (9分)
(2)上述理念在明清时期被进步思想家继承并发展,试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并作简要评价。(6分)
参考答案:
(1)理念:“以民为本”(或民本思想),民众是立国的根本。(3分)内容:关心民众的疾苦;不要过度掠夺民众;根据民意任用贤人;取信于民。(5分)意义: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1分)
(2)如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其中最主要的观念是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这些思想实际上是对先秦“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强烈冲击,并给后世以深刻启迪。(6分)
本题解析:(1)概述材料一的内容,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或“民本理念”;结合材料二、三、四的内容可以得出结论:即材料二主张不要过度掠夺民主,即 “轻徭薄赋”;材料三,根据民意使用贤人;材料四,取信于民;“民本”理念的现实含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①有助于加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②解决“民生”问题;③大力发展生产力以满足群众需求。(2)本题属于开放式试题,要求学生结合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的主张找出他们当中的“民本”思想内涵,并作出简要评析即可。
考点: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民本”思想的理解。解题时一要准确地解读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二是要联系教材中的“儒学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加以验证。就“民本”思想的内容而言,它有多种表现,材料二、三、四即是代表,同时也对解决中国目前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民生问题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宋书?天文志》载:“晋康帝建元二年闰月乙酉,太白犯南斗,九月康帝崩,太子立,大赦。”此记载体现的思想观念是( )
A.以民为本
B.皇权至上
C.君权神授
D.天人感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