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下列各项对右图中迁都影响理解准确的是

A.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B.促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利于削弱世家门阀特权
D.促进了民族间的大融合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根据提片信息北魏、平城、洛阳,,可知是指北魏孝文帝改革,孝文帝迁都洛阳①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②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因此D符合题意。其他三项都与迁都影响无关,A不对,北魏此前已经统一黄河流域;B不对,这是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C不对,有利于打击保守势力。
点评:高考选择题尤其是材料型选择题,选材大多新颖独特,但无论怎样变化,都可以在教材上找到它的“身影”。因此,审题中回归教材,先确定其在教材中的位置,对解题大有裨益。如本题解读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即可。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明治维新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有
①日本的封建专制统治基础相对薄弱 ②倒幕派用武力推翻了幕府统治
③明治维新的措施行之有效 ④西方列强暂时停止了对日本的侵略
[? ]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南朝某将领出使北方,目睹洛阳风貌后感叹道:“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该材料直接说明了
A.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卓有成效的
B.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必要的
C.北方社会局势非常稳定
D.洛阳城的繁华、富庶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发生的历史背景有什么不同?分别简述这两次变法在富国方面的措施。并概括指出两次变法性质的不同点和历史作用的相同点。谈谈有何启示?
参考答案:历史背景: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
封建统治危机时期。?
措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王安石变法: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
性质:商鞅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废除奴隶制,建立封建制的改革。?
王安石变法是地主阶级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局部调整的改革。?
历史作作用:生产发展,财政收人增加;军事实力增强。?
启示: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改革具有艰巨性和复杂
性;改革要措施有效,用人得当。
本题解析:“改革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2005—2006年高考中对中国古代改革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对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中背景、内容、作用、影响的考查。复兴的时候,应注意把中国古代改革与现在的改革进行比较,以做到“相互借鉴、古为今用”,赋予古代改革以现实意义。具体讲,应进一步明确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及作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影响;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及作用。总结中国古代改革的规律、特点和启示。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评价历史事件需要尊重史实,但往往也会带有个人的主观色彩。下面是古人对某商鞅变法的评价:(8分)
董仲舒说:“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宦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苏轼在给宋神宗的上书中说:“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只能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
(1)董仲舒和苏轼对商鞅变法评价的分歧在那里?(3分)
(2)两人的出发点各是什么?(2分)
(3 )造成两人看法不一致的原因有哪些?(3分)
参考答案:(1)董仲舒认为商鞅变法废除井田,田地可以买卖,导致了社会贫富的急剧分化;而苏轼则认为商鞅变法是秦国富强的重要原因,但他个人却因为变法的得罪权贵,落得个最终灭亡的命运。
(2)董仲舒的出发点是社会的公平,而苏轼的出发点则是国家的富强。
(3)两人所处的时代环境不同,对商鞅变法的史实理解的程度不同,以及各自的立场观点与方法也不同。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对商鞅变法的评价。
董仲舒认为:商鞅进行了根本的变革,允许土地买卖,这造成土地兼并严重(“宦者田
连阡陌”),贫富分化加剧(“贫者无立锥之地”)。 董仲舒强调商鞅变法后农民贫困,没有认识到变法对秦统一的作用。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为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实现思想上的统一,所以他否定法家的商鞅变法。?
苏轼认为: 商鞅敢于进行彻底变法(不顾人言),而且使秦国富国强兵,最后统一六国,
但是短期而亡。秦朝的暴政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秦朝灭亡。而苏轼把秦朝灭亡的原因归咎于商鞅变法,这是错误的。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其措施中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等都侵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苏轼是站在保守派的立场上,借古喻今,攻击和反对王安石变法。
(1)(2)主要考察董仲舒和苏轼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标准及按照标准得出的评价。(3)可以从时代背景、个人主观因素考虑。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