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历史高频试题、高中历史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古代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 主要经济政策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科技成就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文学成就 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罗马法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智者学派 苏格拉底
近代史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 两次工业革命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共产党宣言》 巴黎公社 近代科学技术 经典力学 生物进化论 改良蒸汽机 电气技术的应用 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两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国共政权的对峙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 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新思想的萌发 维新思想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三民主义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
现代史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 相对论与量子论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文化大革命”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大众传媒的发展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教育事业的发展
选修部分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梭伦改革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欧洲的宗教改革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 洛克 卢梭 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殊死搏斗 大抗议书 内战 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 《独立宣言》 《人权宣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 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法国大革命 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 人民群众要求民主的斗争 宪章运动 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 抗日战争胜利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凡尔赛体系的构建 华盛顿体系的构建 非战公约 国际联盟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涨 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 中东战争 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 海湾战争 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历史杰出人物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秦始皇 唐太宗 康熙帝 东西方的先哲 孔子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克伦威尔 华盛顿 拿破仑 “亚洲觉醒”的先驱 孙中山 甘地 凯末尔 无产阶级革命家 马克思、恩格斯 列宁 毛泽东、邓小平 杰出的科学家 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 牛顿、爱因斯坦 探索历史的奥秘 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人类起源之谜 三星堆遗址 玛雅文明的发现 玛雅文明的历史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 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古代埃及文明的历史遗产 金字塔和拉美西斯二世遗迹 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 罗马的古建筑遗址群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佛罗伦萨 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代表 秦始皇陵兵马俑 万里长城 北京明清故宫、颐和园和皇家陵寝 山西平遥古城与安徽古村落 昆曲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塞内加尔的戈雷岛 奥斯威辛集中营 其他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高频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六)
2019-06-21 02:22:35 【

1、判断题  1998年对3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在他们心目中曾为中国教育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选择邓小平的占89%,究其原因不包括
A.文革后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恢复高考
B.邓小平提出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C.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D.邓小平提出“教育大革命”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一书中写道:历史研究的可以自行说明问题的单位既不是一个民族国家,也不是另一极端上的人类全体,而是我们称之为社会的某一群人类。(其中的社会与文明同义)。作者的主张是(?)
A.研究历史应使用全球史观
B.研究历史应重视国别史
C.研究历史应采用文明史观
D.历史研究的单位应是各种文明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历史研究的可以自行说明问题的单位既不是一个民族国家”说明作者并不是强调重视国别史;“也不是另一极端上的人类全体” 说明作者并不是强调使用全球史观,因此AB可排除,C在题干中无从体现,因此选D。
点评:从多元史观认识同一历史现象在近年新高考试题的命制中,往往以文明史观为主基调及命题着眼点,兼顾整体史范式、现代化范式和社会史范式,同时也没有完全抛弃或排斥传统的革命史范式。因此备考复习应强化几个重要史学范式的基本观点,并加以适当的训练,以提高复习备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对“朱子高于孔子”寓意的最佳解释是
A.朱熹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
B.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
C.朱熹使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D.朱熹的学说比孔子更加科学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理解材料的能力。C表述错误,影视董仲舒;D表述不科学;A心学是王阳明。所以B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华民族获得独立自主,站起来的中国人以平等的身份登上世界舞台,逐步走向外交的辉煌。读图,回答问题。(12分)

(1)据图1,中印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确立的指导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该原则的主要内容是?(6分)
(2)据图2,周恩来总理提出了什么方针,推动会议圆满成功?(1分)
(3)据图3,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有什么重要意义?(2分)
(4)据图4,对于中美两国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分)
(5)综合四幅图片反映的史实,分析中国在外交上取得重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是?(2分)


参考答案:(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体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6分)?
(2)“求同存异”的方针。(1分)
(3)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此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或:中国国际地位提高)。(2分)
(4)中美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或:中美两国在历经多年的对抗与冲突后,重新走到了合作的起点。)(1分)
(5)综合国力的增强。(2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的外交政策,(1)图一涉及的是1954年中印两国的会见,在此次会议中,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称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准则,其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在1955年周恩来参加的是亚非万隆会议,在会议中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并且形成了万隆精神。(3)图三显示的是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事件,这是70年达中国外交的重大的事件,既标志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也表明了世界发展的多极化趋势。(4)图四是1972年中国关系开始正常化的事件,是中美长期以来对峙的结束,是世界上的重大历史事件。(5)以上材料集中反应了中国在70年代前的外交成就,其取得的关键因素的自身综合国力的提高,经济实力的增强,主要是从经济的角度来分析。本题属于基础性知识的考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上许多国家在民族和种族问题上形成了不同观念,这些观念对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一:唐太宗李世民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材料三:魏源说:“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
材料四:清咸丰戊午年五月,清政府签订某一对外条约:“大清皇帝、大英君主,因视两国情意未洽,今愿重修旧好,俾嗣后得永远相安。……第三款 大英钦差各等大员及各眷属可在京师,或长行居住,或能随时往来,总候本国谕旨遵行。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大英钦关大臣作为代国秉权大员,觐大清皇上时,遇有碍于国体之礼,是不可行。……第五十一款 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
问题:
(1)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分析唐太宗、乾隆皇帝不同的“华-夷”观? 并指出对唐、清两代社会有何影响?
(2)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观念上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3)材料四中的条约签订于何时、名称是什么?这些条款反映出“华-夷”地位有何变化?


参考答案:
(1)唐太宗的华夷观念,主要是指中原中央政府与周边少数民族;唐政府处理民族关系是比较开明、开放的,在边疆地区设置机构,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而清乾隆帝的华夷观则主要意指中国与外国;他仍旧以“天朝上国”自居,虚骄愚昧;清政府正是从乾隆以后实行严格的闭关自守政策,导致中外交往的隔绝、闭目塞听,落后于西方。
(2)经过鸦片战争的失败,魏源、林则徐等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受到极大的震动,开始抛弃虚骄自大的陈腐观念,寻求强国御侮之道;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产生了,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兴起。
(3)1858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的《天津条约》;内容中包括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外交公文不得称外国人为“夷”;说明当时战败后的清政府地位已经下降,也开始逐渐接受近代通行国际交往准则,而列强则开始在中国争夺全面的殖民特权。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反映的是中国统治者对外的态度,从鄙视外邦到向西方学习。体现了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大全《第二次..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