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861年2月1日,亚历山大二世在主持国务会议开幕式时宣布:“诸位请相信,凡是为了保障地主的利益能够做到的一切,都已经做到了。”其含义是
[? ]
A.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农奴制基础
B.废除农奴制以维护地主利益为前提
C.俄国农奴制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D.农奴在政治上仍然没有获得人身自由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
五名十二月党人领袖被处死时,沙俄当局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举行了一次盛大的祈祷式,以示庆祝。赫尔岑后来写道:“我参加了祷告式,我当时只有14岁,隐没在人丛中,就在那里,在那个被血淋淋的仪式玷污了的圣坛前面,我发誓要替那些被处死刑的人报仇,要跟这个皇位、跟这个圣坛、跟这些大炮战斗到底。”

(1)材料中“五名十二月党人领袖被处死”反映了俄国历史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
(2)赫尔岑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位怎样的人物?他有哪些基本主张?进行了哪些主要活动?
?
(3)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十二月党人的活动产生了什么影响??
?
参考答案:(1)十二月党人推翻沙皇专制的起义被镇压。
(2)赫尔岑是俄国历史上著名的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他的基本主张是无条件地给予农民自由和土地。主要活动:创办报刊宣传革命思想;筹划成立革命组织,进行反对沙皇专制统治的革命活动。
(3)十二月党人的活动打击了沙皇专制制度,唤醒了俄国民众,鼓舞了更多的人为废除农奴制进行斗争。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 地主对于农民的穷凶极恶的压榨和奴役,引起农民不断地骚动。国内各阶级、阶层都行动起来参加或支持农民的骚动。据统计,1801年至181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83次;1811年至182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124次;1821年到183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则达到了156次;1831年到184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143次,这较上个10年虽有所减少,但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缓和,只不过是一种短暂的平静。1841年到185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达到351次,而在接下来的10年间,农民骚动则超过591次。农民骚动的增加,意味着社会的动荡不安,严重威胁着农奴制度的政治、经济基础。
材料二?俄国“首要的、必要的、刻不容缓的步骤”是“把农民从地主的压迫下解放出来!把纳税者从严刑毒打中解放出来!”
材料三?自上而下的废除农奴制比坐等它被自下而上地废除要好得多
材料四? 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
时间
| 企业数
| 工人数(人)
| 产值(千卢布)
|
1860年
| 99
| 11600
| 7954
|
1879年
| 187
| 42000
| 51937
|
(出自《改革与革命──俄国现代化研究》)
材料五 1861年改革后出现了两种土地所有制,即获得解放的农民以赎买的方式获得的小块土地和贵族地主继续保留大量的私有土地。农村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很大优势。1877~1878年欧俄部分的9 150万俄亩的私有土地中,有7 300万俄亩属于封建地主,占了80%。部分劳动力仍被束缚在封建经济活动中,依靠封建地租进行生产。农民在改革中得到的土地,按1861年的土地市价计算仅值5亿多卢布,但到1905年为止,农民共付出20亿卢布赎金。农民虽付出了高昂的赎金,但得到的土地比改革前少了,质量也更差了。改革前地主和农民公用的水塘、牧场及森林也都归地主所有。由于土地的减少,农民在经济上更加不能自立,他们不得不向地主租地。这样,获得“解放”的农民又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封建工役制盛行,佃农除了以一半收成作为地租交给地主外,还要用自己的(或借来的)马匹和农具无偿地为地主服劳役。与此同时,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俄国的迅速崛起,又使大批农民走向破产,沦为无产者。农村中,资本主义和农奴制残余紧密结合,广大农民遭受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和剥削。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的现象说明了什么?(4分)
(2)结合材料三,分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目的是什么?(2分)
(3)结合材料四分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有何进步性?(4分)
(4) 材料五反映了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什么特点?(3分)
参考答案:(1) 4分 (2)挽救统治危机,维护贵族地主利益。2分?(3)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其近代化发展历程。4分?(4)改革具有欺骗性、不彻底性、掠夺性的特点。3分
本题解析:(1)“地主对于农民的穷凶极恶的压榨和奴役,引起农民不断地骚动。国内各阶级、阶层都行动起来参加或支持农民的骚动。”可知俄国社会矛盾尖锐,自下而上的革命随时都有爆发的可能。
(2)“自上而下的废除农奴制比坐等它被自下而上地废除要好得多”说明国农奴制改革的目的
①根本目的:巩固统治,维护沙皇专制政权;
②直接目的:化解日益激化的矛盾,增强国力,重振俄国的大国威望。
(3)材料四明显可以看出改革后,工人数量、企业数量、产值都有增加,进而得出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其近代化发展历程。
(4)材料五“资本主义和农奴制残余紧密结合,广大农民遭受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和剥削。”说明改来源:www.91exam.org革具有欺骗性、不彻底性、掠夺性的特点。
点评:俄国农奴制改革实质上为封建地主主持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实现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使广大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扩展;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但是改革后,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仍保留有大量的封建残余。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恩格斯在19世纪中期论述一场战争的影响时说: “现在沙皇政府遭到了惨败……沙皇政府在全世界面前给俄国人丢了丑,同时也在俄国面前给自己丢了丑,前所未有的觉醒时期开始了。”这一“觉醒”指的是?
A.开始认识到封建农奴制的腐朽落后
B.开始认识到沙皇专制政体的腐败落后
C.开始认识到军事制度建设的迟滞落后
D.开始人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19世纪中期进行的克里木战争使得俄国遭到大败,俄国的失败证明了俄国农奴制的落后,已经成为了阻碍国家发展的严重的障碍。故选A。B项错误,随后进行的1861年改革并未改变沙皇制度就是证明;C项错误,克里木战争的失败并非仅仅是军事技术的落后造成的;D项错误,俄国随后的改革进入的正是资本主义社会。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亚历山大二世与彼得一世在改革上最大差异是
A.向西方学习
B.重视发展工商业
C.改革农奴制
D.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析:
彼得一世改革鼓励实行农奴制,亚历山大二世废除落后的农奴制。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