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上世纪(20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主要是由于: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这是1958年大跃进时期的现象。大跃进违背了经济建设的规律,反映了当时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也和苏联背信弃义有一定的关系。但最主要的还是由于党中央当时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的。因此AD错误C正确。材料反映了农业的浪费,未涉及到B项。故选C
考点:大跃进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经济困难有很多原因造成,最根本的原因要把握。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人民公社化运动也要掌握。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从1978年到1992年,历经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明确方向。这里的方向是指
A.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B.世界贸易组织接纳中国为新成员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长期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从1978年到1992年”这个时间信息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探索时期。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指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目的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在同年召开的十四大上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目标。故选C。根据以上分析ABD均错误。
考点:经济体制改革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问题即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在1979年开始,在农村改革的推动下,城市改革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步,走的是一条先农村、后城市的路线。1992年十四大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改革进入了快车道。与此相关的知识有改革的背景、成就等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困难
3、选择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首先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分别在下列哪几个省
A.广东、海南
B.广东、广西
C.广东、福建
D.广东、浙江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深圳、珠海、汕头在广东省,厦门在福建省。故正确答案为C项。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下面为某一年我国国民经济状况表。“某一年”最有可能是
A.1948年
B.1957年
C.1962年
D.1977年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表格中工业、农业均为增长态势,因此首先可排除A项1948年。联系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发展状况可知,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完成,工农业均有所增长;三年经济困难后,1962年经济才开始恢复;1977年“文化大革命”虽结束,但国家还处于徘徊时期,工农业经济共同增长的可能性小。因此答案只有B项合适。
考点:一五计划的成就
点评:一五计划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大力发展生产力的计划,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了一五计划的主要方针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一五计划完成以后,工农业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新中国工业化的开端。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三大改造等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一五计划中,优先发展的是
A.重工业
B.轻工业
C.交通运输业
D.农业和商业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再认、再现历史事实的能力和分辨历史事实的能力。只要对书本重点知识了解的话,很容易得出答案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