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图是美国大众性期刊《时代周刊》1972年某期的一幅封面画,画中文字意为“为了和平去北京”,画中的两个人物分别是美国总统尼克松和国务卿基辛格。对此封面画所含历史背景信息说明正确的是

A.中美结束对抗符合世界各国愿望
B.美国迫于形势变化放弃“冷战”思维
C.美国舆论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关注
D.主流民意深刻影响了美国对外政策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中美关系正常化。A不对,材料没有体现世界各国愿望;B不对,美国改善中美关系是为了扭转在美苏争霸中的不利地位;D不对,材料没有体现主流民意;C符合题意。
点评:本讲内容与当今世界发展的焦点问题和国际地区热点问题联系密切,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是历年高考命题的重点。从题型上看,近年以选择题为主, 2011年的天津文综考查重大外交事件的时间,江苏单科考查日内瓦会议、上海单科考查万隆会议,海南单科考查求同存异方针。 此外,2011的福建卷和上海卷还分别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了新中国初期的三大外交方针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外国经济侵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外国商品和资本快速进入中国市场,促使中国原有的自然经济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外国经济侵略下兴起,该题说法正确。
点评: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高考中的必考点,也是难点。有关民族资本主义的考查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①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②民资本主义的发展;③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④民族资本主义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关系。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据《票证旧事》记载,复旦大学研究生王春瑜决定当年结婚的因素之一是因为婚后才有副食品供应证,凭此每周才能买到几块豆腐干、半斤豆芽之类。对这一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A.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
B.计划经济体制下仍然存在商品交易
C.节俭与奉献成为当时社会风尚的主流
D.“文革”动乱导致日用生活品严重匮乏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A项明显错误,材料内容反映的应该是计划经济体制确立后的史实,国民经济调整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C项为错误项,与当时的史实不符合。D项的错误与A项基本一致,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于1956年,而文革开始于1966年,1956年至1966年已经是计划经济体制。当时实行这种体制是由于新中国面临的严峻的经济形式,不是文革导致的。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下列属于1898年一1901年间中国社会发展特征的是(? )
①政治民主化一度遭到严重挫折 ?②瓜分与独立的斗争十分激烈
③中国人民因思想启蒙而进一步觉醒 ④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A 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析: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是中国社会剧烈转型时期,政治上,以维新派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掀起了全面学习西方的政治运动,结果失败了;以农民阶级 为主体的盲目排外派,在封建顽固派的支持下,掀起了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不论是学习西方还是盲目排外,都是中国人为追求民族独立自强,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英勇斗争。思想上,中国人民因维新思想的传播而受到一次启蒙,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进一步觉醒。列强侵华出现了从瓜分中国到扶植代理人的变化过程。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因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而得到初步发展,中国的工业化进入初步发展时期。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仁政学说是孟子思想的核心,其仁政的表现,不包括
A.重民思想
B.民贵君轻
C.天命是人们意志的表现
D.君民平等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但是民本思想不等于民主思想,孟子代表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从统治者的角度出发,希望统治者爱惜民力,以图长治久安。因此D符合题意。
点评:认真审题,是解答各种、各类题型的共同要求。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具有其他题型所不同的特点,就是题干的答题项有否定限制词。对于这种限制词,考生在审题时要特别留心。在认真分析、仔细推敲四个备选项时,把符合主干语和条件限定语(符合史实)的选项找出来。我们可以用以下简单公式表示:符合史实选项=非正确选项 。然后启动逆向思维,确定正确选项。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