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20分)人文主义的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还是一个年轻人时,苏格拉底……从自然科学和宇宙哲学转向伦理学和逻辑学。……正如3个世
纪后西塞罗所宣称的,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召唤下来,植入城市和人们的家里,迫使哲学思考人生与
道德,善与恶”。
——塔纳新《西方思想史》
(1)依据材料一,归纳苏格拉底对哲学所做的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6分)
材料二 实际上,(人文主义)的产生出现也许在于以下两点:或是对旧的社会结构的衰败进行反思,或是对新的生活形态的兴起进行尝试。当时,西欧社会内部爆发了现代英国史学家希尔所声称的“封建主义总危机”:政治制度的自我衰败之势已不可阻挡,宗教意识的信仰危机也愈来愈重,在这种情况下,涌现出一大批文人、学者,对社会自身进行反省。
——张井梅《西欧人文主义思潮再认识》
(2)依据材料二,概括人义主义产生的原因。(4分)试举一例说明“文人学者”是如何“对社会自身进行反省”的?(4分)
材料三?民主制度与人文主义思想有着亲缘关系,正如君主制度与保守思想、专制制度与乌托邦式的唯科学主义、或者无政府主义与个人主义相关联一样。
——兹维坦·托多罗夫《人文主义的昨日与夸天》
(3)结合18世纪欧美相关史实,论证材料三的观点。(6分)
参考答案:(1)贡献:关注社会和人生,追求美德。(2分)?影响: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他崇尚知识和自由探索的精神对后世人文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分)
(2)原因: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天主教信仰危机;资本主义发展。(4分)
说明:必须答出代表人物及作品、作品怎么体现人文主义的。(4分)
(3)观点:人文主义推动民主制度的建立。(2分,只要答出“联系密切”即可)
论证:18世纪,启蒙思想达到高潮,人文主义发展到理性阶段,规划了未来社会的政治蓝图;它推动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指导美国建立起三权分立的民主政体(或:法国先后建立起君主立宪政体,共和政体)。(4分)
本题解析:(1)第一小问考查对材料的分析、概括能力,可直接依据材料一归纳。苏格拉底对哲学所做的贡献主要有:“把哲学从天上召唤下来……迫使哲学思考人生与道德,善与恶”,使哲学开始关注人类社会,探讨人生与道德。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格拉底思想的影响:苏格拉底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其思想蕴含着西方人文精神的最初萌芽。
(2)依据材料二概括人义主义产生的原因:西欧社会“政治制度(封建制度)的自我衰败之势已不可阻挡,宗教(天主教)意识的信仰危机也愈来愈重”。第二小问列举一位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结合其作品的内容说明如何体现人文主义。如薄伽丘的《十日谈》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3)该问属于论述型的问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论证问题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史论结合,论据充足、论证充分。首先需要归纳材料的观点:“民主制度与人文主义思想有着亲缘关系”,然后联系启蒙思想的内容以及对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等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指导作用,论证人文主义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建立。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三国志》载:“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其中的表白体现出
A.中国古代官员具有勤政廉洁的传统
B.三国时期的监察制度具体完善
C.“修身齐家”的儒学观念深入人心
D.西汉确立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影响深远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题干中的《三国志》记载的诸葛亮对后主说的所有言论,最后落在了“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这明显的表明西汉以来确立的“三纲五常”中的“君为臣纲”这一核心价值观的作用,故选D。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台湾版教材有这样的表述:《道德经》认为文明是人类痛苦和罪恶的源泉。人类的智慧越高,知识越丰富,则痛苦和罪恶也就越大。下列哪一思想家的观点与其截然相悖
A.泰勒斯
B.普岁塔哥拉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西方思想的异同。从材料中可知,《道德经》认为知识越多罪恶越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强调知识就是美德,两者正好相悖。所以答案选C。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5分)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1902年,梁启超在给康有为的信中表示:“今日望归政,望复辟,夫何可得?即得矣,满朝皆仇敌,百事腐败之矣,虽召吾党归周之,而亦识不能得其志也,先生惧破坏,弟子亦未始不惧,然以为终不可免。”“专制者,以能制之主体的利益为标准,调之野蛮专利;以所专制之客体利益为标准,谓之开明专制。”“夫开明专制,非不美之名词也,以发达人民为目的”“与立宪同一状况,是立宪之所由之阶段”“故开明专制者,实立宪之过渡也,立宪之预备也”“欲救中国必开明专制”。
材料二?(一)若夫数百年卵累于专制政体之人民,即乏自治之习惯,又不识团体之公益,惟知持个人主义以各营其私,其在此等之国,破坏权衡也最易,即破之后而欲人民以自力调和平复之,必不可得之。
(二)而承此大暴动之后以激烈三党争,四分五裂之人民而欲使保持社会势力之平衡必不可得之数也……于是社会阶级之争夺,遂相互迭起,而靡有穷。
(三)而社会棼乱疲弊之已极,非更有强大之主权,则终不能以奠实,故皇权思想之复活。
问题:
(1)根据材料一,谈谈梁启超对开明专制的认识。
(2)根据材料说出梁启超的政治主张发生了怎样的转变,结合材料二,分析其原因。
参考答案:
(1)认识:①开明专制是以民族和国家利益为核心;②开明专制是君主立宪的准备阶段;
③开明专制是救亡的必经之路。
(2)转变:由革命转向实行开明专制。原因:①中国人缺乏民主意识,及公共意识不具备革命的社会条件
②革命导致政党争斗,社会秩序混乱;③革命使得缺乏统一领导核心,引发皇权复辟。
本题解析:
(1)注意概括材料一信息“夫开明专制,非不美之名词也,以发达人民为目的”“与立宪同一状况,是立宪之所由之阶段”“故开明专制者,实立宪之过渡也,立宪之预备也”“欲救中国必开明专制”。
(2)梁启超明确提出了“今日之中国,与其共和,不如君主立宪;与其君主立宪,又不如开明专制”的论断。认为当时的中国,既不具备民主共和的条件,也不具备君主立宪的条件,故只能实行开明专制。他认为当时的中国如果实行革命,其结果“非能得共和而反以得专制”,长期在封建专制之下的的人民,缺乏民主意识,如骤然实行民主共和,国民无法真正接受,必将造成混乱,最终又回复到专制政体之下。再根据材料二信息归纳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清朝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出现“儒者气象”是因为
A.孔子有教无类
B.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C.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D.“五经”的流传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说明儒学在民间已经有了较为广泛的传播和影响,故而诸将有了较多的儒学修养,这一现象的出现与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统治者大力推广儒学有直接关系,所以答案选C,A B D三项与上述现象并未直接关系。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