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意义有
①纠正了“文革”以来的“左”倾错误?②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③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④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①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分析、判断能力。此题解答可采用排除法。“文
革”以来“左”倾错误的纠正,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时才基本实现,①不符合史实,可排除,所以答案只能选B项。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20分)历史上的每次社会转型,都极大的推动了社会文明进步,同时也产生了诸多发展中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明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

(
1)你从图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3分)请依据所学知识概括当时经济发展特征?(3分)
材料二? 19世纪英国作家司各特说:“在蒸汽机出现以前,纺织厂建筑在水边,建在偏僻的乡村里。那时.雇主和人之间还保持着私人关系
,雇主必须关注工人的生活。包括吃什么,住在哪里,等等。在蒸汽机出现以后,
工厂搬到城市,这时工人在雇主眼里就只是工
具了,雇主在这个星期找500个人干活,付给他们一个星期的工资,下个星期又找500个人干活,把前面这500个人就丢掉了,好像是丢掉500个旧梭子一样
(2)依据材料二,解读出蒸汽机的使用给英国工人生活带来的变化。(3分)
材料三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变化。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在安徽,中国领导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到1981年或1982年,90%以上的家庭是以户而不是以生产队为单位负责耕种以前的集体土地。到1983年底,甚至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在中国农村消失了,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3)试述80
年代我国实行“生产责任制”对现代化的有利和不利影响。(11分)
参考答案:(1)国家税收呈上升趋势,农业税相对稳定,工商杂税逐步增长并超过农业税。(3分)
特征:当时小农经济占主体,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3分)
(2)变化:居住地由乡村搬到了城市;与雇主之间由富有温情关系变成只有金钱关系;工作竞争压力增大。(3分)
(3)有利:“生产责任制”打破了人民公社僵化的经济模式,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农业得到了大发展,产生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带动了乡镇企业的大发展,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8分)
不利:家庭为基础的“责任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生产规模,不利于农业专业化、现代化发展。(3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983年12月1日,商业部通告全国:敞开供应棉布,取消布票。从此,使用近30年的布票成为了历史文物。这说明我国
[? ]
A.棉布生产供过于求
B.完全通过市场手段调配资源
C.全面迈向小康社会
D.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邮票(Stamp)是邮政机关发行,供寄递邮件贴用的邮资凭证。但一些对国民有着深远影响的人物和事件也会登上邮票的版面,与下侧这张邮票有关的信息是,当时

[? ]
A、会议倡导人们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B、此次会议之后掀起了大跃进运动
C、正确分析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D、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全会对于中央在二中全会以来十个月的工作表示满意。……所有这一切,都为全党把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准备了良好条件。”这段文字摘自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重要会议的公报。关于这次重要会议的正确说法是
①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②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③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间?④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任务的完成?
[?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