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988年在巴黎,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讨论新世纪的前途,他们认为21世纪,人类要过和平幸福的生活,就应该回到2540年签的中国孔子那里寻找智慧。他们认为孔子的“智慧”是(?)
A.“克己复礼”
B.“民贵君轻”
C.“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D.“以德服人”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抓住题干中心要求“和平幸福”,对应孔子思想中的和谐、宽容。故答案为C。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964年6月,毛泽东说:“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一、二线也要搞点军事工业。各省都要有军事工业,要自己造步枪、冲锋枪、轻重机枪、追击炮、子弹、炸药。有了这些东西,就放心了。攀枝花搞不起来,我睡不着觉。你们不搞攀枝花,我骑毛驴去那里开会,没有钱,拿我稿费去搞。”这反映出毛泽东
A.决心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B.工业建设是出于“联美制苏”的战略考虑
C.国民经济建设立足于战备的思想
D.注重解决建设中经济结构方面的矛盾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注意题干时间信息“1964年”,当时中苏关系恶化、中美也处于敌对状态,故B项错误;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毛泽东提出经济建设中“各省都要有军事工业”,反映了国民经济建设立足于战备的思想,C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的主旨;D项没材料有体现。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下图数据来源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导致1843~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年平均数)?单位:镑

A.鸦片耗去了中国对英国制造品的支付能力
B.英国制造品遭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C.英国制造品输入太多超过中国的购买能力
D.中国征内地税限制了英国制造品在华销售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从材料看1843-1847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要高于1848-1852年,等于先高后低,先高是因为鸦片战争后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了五口通商,所以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但很快就降下来的根本原因应该取决于中国的经济为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间发生了人类精神的奠基。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在此时代中,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几乎同时产生于中国、印度与 西方,而他们互不知晓。
——摘编自雅斯贝斯《哲学导论》
(1)结合所学,指出“轴心时代”中国思想家孔子、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在西方学术史上的地位。(6分)
材料二?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明理学相对于传统儒学的新特点。材料二中两派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5分)
材料三?船山(王夫之)视宇宙为一生生不息之历程。在这个历程里,气之阴与阳不断地融合,如是,气与理俱日新不已。这种哲学适用于政府与历史上,导致了反传统而大胆的结论。理既只是存现于具体事物与制度之中,那么宋明新儒家所制定为历史与社会之典范之“天理”,就根本不存在了。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3) 依据材料三指出王夫之反对理学的依据是什么?请以其同时代的思想观点为材料三中“导致了反传统而大胆的结论”提供一则佐证。(3分)
材料四?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依据。(2分)
参考答案:(1)孔子:仁、礼、中庸;老子:道、无为、小国寡民。苏格拉底: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2)新特点:增加了儒学的哲学思辨色彩。不同点:关于宇宙本原,二程认为理是万物本原,王阳明认为心是万物本原。关于认识论,二程主张探究外物,王阳明强调内心自省。(3)依据:进步的历史观。(或“事物是发展的观点”。)佐证:列举黄宗羲、顾炎武的思想说明即可。特点:一方面理学逐渐走向极端(或“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完成”) 。另一方面出现反传统儒学,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4)历史地位:明清之际进步思想是属于反封建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范畴。依据:因为它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
本题解析:(1)结合教材内容可以直接回答出孔子与老子思想的主要观点,苏、亚二人的“学术史上的地位”是指“文化成就”的地位;(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明理学的新特点是完成了儒学思辨化和哲理化的过程,材料中的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世界本原的处所与认识论上;(3)从材料文字内容可以看出王夫之的主张: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的变化,列举出进步思想家黄宗羲与顾炎武的进步主张即可;(4)明清之际的新儒学的特质是出现了早期的民主思想,这为后来的民主革命提供了理论先导,其出现的原因是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点评:东西方思想文化比较是高考中常见材料题题型,考查角度具有多样性,具体涉及到的有思想经济根源,思想内容和特点,代表人物的核心观点比较以及对各自文化产生的影响和历史地位,本题即使如此。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962年文字改革出版社编辑出版了一本《新词语》的书籍,“收词范围以解放以来党和政府的文件及报章杂志中常见的政治、经济和其他社会科学新词和新语为主,酌收一小部分自然科学新词”共一千多条。其中所占比例较大的是含“革命”(26个)和“阶级”(17个)的词汇。这一现象不能说明的是(?)
A.党和国家的舆论宣传导向
B.人们的革命观念、阶级意识逐渐强化
C.长期革命斗争的约定俗成
D.左倾错误愈演愈烈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叙述该字典是收录的1919年到1962年时期的词语,出现频率高的词语是当时政治经济社会的反应,有革命倾向的加强,但是左倾错误并没有表现出愈演愈烈,在文革期间达到一定地位,所以材料不能说明D项。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