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我国(早期)封建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统治阶级的政治、军事需要。春秋时筑城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种:第一。大小诸侯国国都都是政治中心,都需筑城……第二,各国纷争中需要在战略要地筑城……第三,统治者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在一些地方筑城……封建社会的城市商业是在这些旧城的基础上发展繁荣起来的。
——引自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成》
材料二 南京(今河南商丘附近)去汴河五里,河坝(畔),谓之河市,五代国(国即北宋)初,官府罕至,舟车所聚,四方商贾孔道(交通要道)也。其盛非宋州可比。
——引自(北宋)王巩《闻见近录》
材料三:

材料四 隋唐时期,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密切了南、北方的经济往来。扬州等城市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西域以及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经商频繁,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材料五 唐朝王建有诗曰:“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夜看扬州市》)唐代李绅有诗曰:“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宿扬州》)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和材料二,分析中国封建社会城市(集镇)形成原因。(3分)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我国古代工商业城市分布区域发生的变化。(4分)
(3)唐朝后期,扬州有“天下之盛,扬为首”的说法。结合材料四、五,概括指出扬州繁华的表现。(5分)
参考答案:
(1)政治、军事的需要;商业发展的结果;交通要道人口聚集的结果。(每点1分,共3分)
(2)由主要在北方的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渐向南方、向沿海和运河地区发展。(4分)
(3)表现:成为商业大都会;手工业发达;外商云集;水运发达;夜市繁华。(每点1分,共5分)
本题解析:(1)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提炼信息和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问要求根据材料—和材料二,分析中国封建社会城市(集镇)形成原因,本问难度一般,但关键要读懂材料内容,并对此分析,即可找出原因,如政治、军事的需要;商业发展的结果;交通要道人口聚集的结果等。
(2)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画材料和文字信息的能力,提炼信息和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问要求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我国古代工商业城市分布区域发生的变化,本问难度较大,不仅要读懂文字材料,还要有图形空间分析能力,经过分析提炼即可得解,变化是由主要在北方的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渐向南方、向沿海和运河地区发展。
(3)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提炼信息和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问引文中引述了唐朝后期,扬州有“天下之盛,扬为首”的说法。要求结合材料四、五,概括指出扬州繁华的表现,此问难度不大,只要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具体表现:成为商业大都会;手工业发达;外商云集;水运发达;夜市繁华等。
考点:古代中国的基本经济结构与经济政策·古代中国商业经济·城市(集镇)形成;古代中国的基本经济结构与经济政策·古代中国商业经济·城市分布区域;古代中国的基本经济结构与经济政策·古代中国商业经济·商业大都会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农业是古代中国社会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之上,古代中国商业产生并不断发展。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是什么?封建统治者执行这一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2分)
(2)与唐朝以前相比,宋朝以后我国商业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3)2006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乔家大院》以明清时期的商帮为原型。请问明清时期的著名商帮有哪些?(2分)
(4)马克思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战斗中被打垮………”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清政府采取了哪些“不顾时势”的政策?(2分)这一政策造成的消极影响有哪些?(2分)
参考答案:
(1)重农抑商(1分);维护封建统治(1分)
(2)坊与市的界限被打破,店铺可以随处开设(1分) 突破了日中为市的限制,出现早市和夜市(1分)
(3)晋商(1分) 徽商(1分)
(4)重农抑商(1分) 闭关锁国(1分)阻碍了明清之际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2分)
本题解析:
(1)该问考查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代,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中将重农抑商政策第一次明确提出。以后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将其作为基本国策。封建统治者执行这一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
(2)考查中国古代市的变迁。唐代市、坊严格分开、按时开市闭市、商业活动受到政府的严格管理。宋代以后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普遍;打破经营时间限制,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不受官府直接监管。
(3)明清时期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区域间长途贩卖贸易发展较快;出现商帮,其中以徽商、晋商实力最强。
(4)考查清代的经济政策。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在这时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并在重农抑商思想的指导下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马克思所说“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指的是清政府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长期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严重阻碍国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日益落后于西方;它“作茧自缚”,不利于中华民族同世界各民族的正常交往,不利于中国人民了解世界、走向世界、学习世界各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而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被动挨打。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
点评: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历来是高考考查的热点区域。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特点和成果,江南的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土地赋役制度的演变,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等内容都是以往高考重要的入题点。从命题趋势看,以选择题为主,注重对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及对商品经济和城市经济有关知识的考查显得尤为突出。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古代,中国人称罗马为犁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综合题 观察下图,回答问题(共11分)

(1)以字母A虚线标注的陆上交通线,历史上称之为___ ,它开始于__ 朝。(2分)
(2)以字母B实线标注的海上交通线,宋时起点是______(1分);导致该条商路兴盛的主要原因有: (2分)
(3)概述开辟C线的主观动因(2分)客观评价其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4分)
参考答案:
⑴.丝绸之路(1分),西汉或汉朝(1分)
⑵.泉州(1分),西夏兴起,中原通往西域的中外商路受阻;两宋的商业繁荣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宋朝政府重视并鼓励海外贸易(任二,2分)
⑶.西方为了寻求黄金或获得东方商品(2分)。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或世界开始联系为一个整体;加强了世界经济文化的联系与交流(任一,2分);亚、非、美洲等地区开始沦为西方的殖民地,文明遭到破坏(2分),其它言之成理也可。
本题解析:
(1)根据图片,以字母A虚线标注的陆上交通线是指连接亚欧的陆上通路,联系西汉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后开拓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2)根据图片,以字母B实线标注的海上交通线应是指海上丝绸之路,联系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延伸。再结合宋朝的相关知识分析原因。
(3)开辟C线应是指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结合开辟新航路的目的和影响回答。
考点:历史上的中外交通
点评:图片型材料题(文物图 、漫画、 地图等)
此类题目主要以历史照片、图片或绘画等为载体,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处理能力及依托图片信息分析说明历史问题的历史阐释能力。这类试题不仅提供了生动活泼、直观形象的试题意境,使试题呈现图文并茂的效果,而且也为考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材料和直观印象,为命题和能力考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反映了文综试题命题改革的方向。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下面是对我国古代重大水利工程的赞誉之词,按工程修建的先后排序是
① “溢洪流,调分量。湘漓接,通汉壮……”
②“关中为沃野,无凶年……因命曰郑国渠”
③“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④“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A.①③④②
B.④③①②
C.①③②④
D.③②①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