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材料表明元代设置行省制是为了?
A.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
B.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
C.管辖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
D.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说明了元代实行行省制度所起的目的在于分割弱化地方官员的权利避免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所以A项说法符合题意,B C两项是元代行省制所起的作用不是目的, D项表述不够准确,行省制并不能减少财政开支。
考点:元代的行省制度
点评:元代的行省制度是一种先进的地方管理制度,他是在秦汉时期的郡县制基础上发展而来,即由原来的以郡统县的二级管理模式转变为以行省统州或府,以州或府统县的三级管理模式。这种增加了的层级模式起到了强化中央集权的作用,对中国以后的地方管理模式产生深远影响,直至今日省县模式还在延续。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下列措施中,使专制皇权得到不断加强的是
①三省六部制的建立
②丞相制度的废除
③汉武帝时“中朝”的设置?
④清朝的军机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①正确,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②正确,丞相制度的废除解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③正确,“中朝”的设置排斥了丞相为首的外朝;④正确,清朝的军机处将军国大事的决策权集中于皇帝,因此A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及其认识
1.历程
(1)秦朝确立:秦统一l全国后,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内容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等。这使皇帝既加强了对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加强了对地方各级官吏和百姓的控制。
(2)两汉加强: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重用身边的近臣,使其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3)隋唐完善:确立和完善三省六部制的管理体制,这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创立和完善科举制,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4)北宋强化:宋初统治者为了改变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收主要将领的兵权于中央,又从地方抽调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行政权、军权和财权;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又设通判负责监督;地方财政权由中央掌控,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以强化。
(5)元朝发展:中央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制度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得到了保证,对后世影响深远。
(6)明清达到顶峰:明清时期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成为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最大特色。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等措施的核心就是强化君权。清初沿用明制,后增设军机处,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2.两对基本矛盾及趋势
(1)矛盾: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
(2)趋势:皇权加强,相权削弱;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日益加强对人们思想的控制。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既非副贰,又非属官,故常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郡监,朝廷使我监汝!’举动为其所制’。”材料描述的是
A.北宋的通判
B.秦朝的御史大夫
C.明朝的内阁首辅
D.清朝的军机大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常与知州争权”说明这是宋朝的通判,北宋的通判是专门监督知州的;秦朝的御史大夫负责执掌群臣奏章和监督百官;明朝内阁首辅是中央的官员,相当于皇帝的秘书长;清朝的军机大臣是中央军机处的官员,只能跪受笔录,不能参与决策。故选A
考点:本题考查北宋的通判的职能?
点评:关于通判,还可以考查通判的影响:通判的设立,是皇帝加强中央权力,分化地方权力的一个典型例子。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这里的“腹里”是指
A.大都及其周边的河北、山西、山东等地
B.地方行省
C.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D.大都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元朝中书省直接管辖都城大都及其周围地区。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下例关于宋朝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三衙互不统属,有调兵权而无统兵权。
B.枢密院分割丞相的财权
C.枢密院有调兵权而无统兵权
D.“强枝弱干”、“守外虚内”的部兵原则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北宋实行“二府三司制”,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故实行的必然是“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原则,可排除D,另外“二府”中的枢密院分割的是军权而非财权,分割财权的是“三司”即度支、盐铁、户部,另外,枢密院有调兵权无统兵权,“三衙”则有统兵权无调兵权,故最后选C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