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下列条约中,涉及既割地又赔款的是( )
①《南京条约》 ②《北京条约》
③《马关条约》 ④《辛丑条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可考虑哪一条约缺乏割地或赔款的任何一个内容,将含有该条约的选项排除即可。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上海可能存在的近代经济成分有:①民族资本主义企业?②外国资本主义企业?③自然经济?④洋务派企业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②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③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④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是三大改造的完成而非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所以④不符合题意,①②③三项都是对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正确描述,故答案选A项。
点评:高考对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考查主要侧重于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进行对比以及考查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深远影响:他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法律依据和国家重大制度的宪法依据。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秦代焚书禁学和汉代独尊儒术采用的手段大相径庭,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但两者反映的本质问题是相同的,即
A.文化氛围由生动活跃转为死气沉沉
B.文化内容由综合宽容转向专制
C.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D.为不同思想留下适度发展的空间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作法使春秋战国时期生动活跃的文化氛围转为死气沉沉,文化内容由综合宽容转向专制,汉武帝时期虽然实行大一统的思想统治政策,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却不是所有的除了儒家以外的其他各家思想都消亡了,而是不再是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学成了正统思想,所以D项是汉代文化局面。其实无论是焚书坑儒还是罢黜百家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政治上的统一,所以C项说法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仁政”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继承了这一思想的表现是(?)
A.“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四使并进”
B.“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C.“臣事居,子事父,妻事夫……此天下之常道也”
D.“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天人感应体现在两个方面:君主的权力是天赐予的,具有合法的统治天下的权力;天授予君主的权力并不是让君主乱用的,必修代天管理天下,实行仁政。故选D。A项说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思想领域里的大一统;B项只是说了天人感应的一个方面且不是仁政的方面;C项体现的是儒家的伦理道德。因此ABC三项均错误。
点评: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的思想,主张君主的权力来源于天,代天管理天下,任命应该服从君主的统治,君主也要好好的统治人民,否则将会受到天的惩罚。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新儒学的相关内容及影响等也许要掌握。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