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201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40年前,推动中日邦交正常化的直接因素是
A.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B.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
C.中美关系改善并实现正常化
D.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A项和D项均是日本改善与中国关系的客观原因,B项是历史因素和次要原因,C项是直接推动因素。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一般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1949、1972、1992年分别形成了三次建交高潮。下列史实与三次高潮成因相对应的是?(?)
A.中苏建交尼克松访华两极格局的崩溃
B.一边倒“求同存异”《中美建交公报》
C.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D.不结盟运动重返联合国多哈会议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最早受到冲击的地区是(? )
A.东北地区
B.东南沿海地区
C.西部地区
D.中原地区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据《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统计,1922年全国华商纱厂的纱锭数量大约38%集中在上海,14%集中在天津,10%集中在武汉,广大内地所占比例极少。这表明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之一是
A.重工业极为薄弱
B.深受外国资本压制
C.经济结构不合理
D.区域发展极不平衡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和对概念的准确把握。通过材料中上海、天津、武汉三地纱锭占全国纱锭总量的62%,内地所占极少可以判断出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之一是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多集中于东部沿江、沿海通商口岸地区,所以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关于棉纺为代表的轻工业和钢铁为代表的重工业相比较的数据,因此不能反映重工业极为薄弱,排除AC项。材料也没有关于外国资本主义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信息,排除B项。学生应掌握近代民族工业的总体特征及其表现。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09年广东历史)(9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公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材料二】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他的“爱人”、“仁民”观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性,他想回到西周,只是因为不敢公开反对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妈隶,表现出他怯懦的方面。
——据《略讼孔子思想的阶级性》
问题:
(1)两则材料都涉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何贡献?(3分)
(2)材料一、二评价孔子时,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2分)
参考答案:
(1)私人办学;教育及于平民;推出了合理的教学方法。(3分)
(2)方法:阶级分析、一分为二。(2分)
结论:材料一中的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政治上是落后的;材料二的孔子代表地主阶级,政治上是进步的。(2分)
(3)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2分)
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