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中国人起名往往追逐时代潮流,因而带有时代的烙印。比如:“大跃进”时期,许多人起名叫“超英”“卫星”“红旗”等。依此类推,与“卫红”“卫东”等名字相关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A.新中国成立
B.抗美援朝
C.“文化大革命”
D.香港回归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卫红”“卫东”从这些名字的特点来看,应该与红卫兵,“保卫毛泽东”等等事件或者口号有关系,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红卫兵,“保卫毛泽东”等等事件都发生或者出现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故此题应选C项。
点评:“文革”的教训: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
(2)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坚持依法治国;
(3)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禁止和克服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4)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公民遵纪守法、自觉维护法律的意识。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引目《新唐书》〔食货志〕的材料。
材料一?初,德宗〔779-805年在位〕纳户部侍郎赵赞议,税天下茶、漆、竹、木,十取一,以为常平本钱。
材料二?穆宗〔820年〕即位,两镇用兵,帑藏空虚,禁中起百尺楼,费不可胜计。盐铁使王播图宠以自幸,乃增天下茶税,率百钱增五十。江淮、浙东西、岭南、福建、荆襄茶,播自领之,两川以户部领之。天下茶加斤至二十两,播又奏加取焉。右拾遗李珏上疏谏曰:“榷率起于养兵,今边境无虞,而厚敛伤民,不可一也;茗饮,人之所资,重税则价必增,贫弱益困,不可二也;山泽之饶,其出不訾,论税以售多为利,价腾踊则市者稀,不可三也。”其后王涯判二使,置榷茶使,徙民茶树于官场,焚其旧积者,天下大怨。
材料三?武宗〔840年〕即位,盐铁转运使崔珙又增江淮茶税。是时茶商所过州县有重税,或掠夺舟车,露积雨中,诸道置邸以收税,谓之“搨地钱”,故私贩益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所述,茶税是在德宗时开始征收的。就德宗开征茶税一事,反映出唐代什么样的社会状况??(6分)
(2)据材料二所述,李珏上疏向穆宗提出什么建议?其依据是什么? (6分)?
(3)据材料二和三所述,政府增加征收茶税带来什么后果?(2分)
参考答案:
(1)政治上:反映唐政府横征暴敛,搜 刮社会资财的情况〔2分〕;经济上:反映唐代商品经济比较活跃〔2分〕;文化生活上:反映茶叶己成为唐代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人们的生活质量比前朝有所提高〔2分〕。
(2)提出反对增收茶税的建议。依据:①增收茶税会“厚敛伤民”;②“重税则价必增,贫弱益困”;③“价腾踊则市者稀”。〔6分〕
(3)①“天下大怨”;②“私贩益起”〔2分〕。
本题解析:第(1)问,此问要注意考虑全面,从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方面考虑;第(2)问,“茗饮,人之所资,重税则价必增,贫弱益困” 提出反对增收茶税的建议。原因为“今边境无虞,而厚敛伤民”“ 重税则价必增,贫弱益困”“ 价腾踊则市者稀”第(3)问,根据材料中“徙民茶树于官场,焚其旧积者,天下大怨”“ 诸道置邸以收税,谓之“搨地钱”,故私贩益起”作答即可
点评:史料解读的步骤,
(1)明确问题:在解读史料之前必须明确需要回答的问题,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问题。
(2)抓关键词:材料的含义往往都在几个关键词上。
(3)划分层次:很多问题的答案结构是于材料的层次对应的,要注意对材料划分层次,一般以句号、分号、省略号为依据,尤其是要注意省略号两侧的语句。要理解各层次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归纳出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画出关键词句,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4)回归教材:虽然材料题一般都是新材料、新情景、新设问,但必然与教材有着某种不可分割的联系。这里的联系,一是指题目以教材内容为背景;二是指题目的一两处设问需要根据教材内容来确定大致的方向,确定了材料和教材内容的联系后,回答问题就不会太难;三是结合材料出处的说明(时间、会议、著作、人物等),大体了解时间、人物、地点、事件,完整准确地掌握题干的内涵、外延和考查意图,以界定考查的时空阶段,弄清楚考查的知识点。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戊戌变法运动时期,社会上流传一首打油诗:“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做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这反映了
A.新服饰走向中下层民众
B.不缠足运动风糜全社会
C.结辫陋习被彻底革除
D.社会风俗改革之风悄然兴起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A.新服饰走向中下层民众、B.不缠足运动风糜全社会C.结辫陋习被彻底革除,这都是对材料的片面概括。故此题应选D项
点评:社会生活变迁原因①鸦片战争后,西方的物质文明、生活方式的影响和西方文化的逐步渗透;
②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马路、自来水、电灯)的兴建;
③中国政府推行的各种改革和近代民主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孟子·梁惠王下》:“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的意思是
A.人们没有必要忠君
B.诛杀残暴之君是正确的
C.君主有再大的过错也不能杀害
D.纣王不是滴出,杀死他没有不道德之处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的含义是只听说诛杀了叫纣的人,没有听闻弑君谋反之事,这表明孟子对推翻商纣王的残暴统治持肯定态度,这是“民本”思想的真实体现,所以答案选B,A C D三项材料中并未体现。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目的是?
A.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B.加快落实“大跃进”的方针
C.解决社会主义改造的遗留问题
D.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问题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1960年9月30日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目的是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倾向。故选D。A项明显错误,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方针违背了经济建设的规律;B项错误,大跃进也违背了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片面追求建设的高速度,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C项明显错误,1956年三个改造就已经完成。
点评: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倾错误,国民经济面临着严重的困难。1960年国家首次提出对国民经济整顿的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到1962年,国民经济开始好转。八字方针是对左倾错误的一次纠正,但是并未从根本上消除左倾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