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二战后,造成德国分裂的根本原因是
A.盟国的分区占领
B.各国在占领区实行不同政策
C.英、法、美同苏联矛盾的激化
D.“柏林危机”的发生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二战后,德国的分裂并没有经济根源或历史根源,完全是由于外力造成的。A、B、D三项都是分裂的外在表现,其原因都是英、法、美同苏联矛盾的激化,所以选C项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两极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是
A.“铁幕演说”的发表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D.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应该表现为美苏两国和两个阵营在经济、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对峙,而1955年华约的建立,就意味着上述条件基本都具备了,所以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建立作为标志。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标志。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用“春天”来形容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中国是十分恰当的:枯木可见,但万物复苏,各行各业充满生机。下列情景与那个年代无关的是
A.浦东新区,高楼四起,跨国公司的招牌特别引人注目
B.日新月异的深圳:“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标语振奋人心
C.春播的田野上,父子兄妹聚在一块小田里辛勤劳作
D.充满幻想与希望的海南省,有各地客商、民工来去匆匆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材料强调了1980年至1989年中国社会发生的新气象,结合所学的知识可以判定B C D 三项符合题意时间特征要求,A项不符合要求,浦东新区的开发是在1990年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故答案选A。
考点: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点评: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高考中尤其要关注对这些成就取得原因的分析和重要时间关键点的识记能力,如十一届三中全会,1992年的十共十四大和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的内容和重大影响。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的重要标志是
A.海南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B.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C.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D.内地各省会城市的开放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事件的识记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西方有分析家认为,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方式,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富有进取精神并能对资源作最适度运用。这一经济形态经过现代化改造,在国家的调控下仍能发挥生命力。下列选项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苏维埃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中国20世纪50年代的农业合作社
C.斯大林时期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D.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的能力。解题关键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方式”。国家农场和集体农庄都打破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中国的农业合作社也是集体所有制经济。只有D项允许农民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故答案选择D项。
考点:本题考查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点评:改革开放后中国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这一制度的实行开启了中国伟大的改革进程,高考命题往往站在这一角度,要求学生认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整个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地位和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