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先后出现了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A.中央集权
B.专制皇权
C.监察权力
D.对农民的控制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从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中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内部相权在不断削弱,皇权在不断加强,以军机处的设立为标志,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A不对,中央集权主要表现为地方行政制度的实行;C不对,上述机构并非都是专职监察机构;D与题干无关,对农民的控制属于统治者的目的之一而非趋势。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2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朱熹认为,认识理,是要“即物穷理”,与“格物致知”。他说:只是推极我所知,须要就那事物上理会。致知是自我而言,格物是就物而言。若不格物,何缘得知?人能认识“理”,是“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通过格物,而豁然贯通,用事物去印证出心中具有的天理。“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在欧洲知识界引起了一场地震。他们认为,上帝创造了世界,而牛顿发现了上帝创造世界的方法。
于是更多的人开始建立这样一种世界观:既然物质世界有着如此的自然规律,那么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也应该有类似的规律存在,只要能将牛顿破解自然之谜的科学方法,运用于人类社会,那么社会发展的规律也能被掌握,人类就可以握住·自己的命运咽喉。后来的历史学家和哲学家把这种世界观称为“理性主义”。
—《大国崛起》
材料三?李鸿章对船炮的过度专注和他对西方政治制度及文化的相对漠视,限制了自强运动的范围。他的这种态度,部分是源于他相信,除却武器之外,中国在任何事情上都超过西方;部分则由于他乃是负责军备和海防之大员的事实。他意识到中国有增强军事力量的紧迫需要,但却没有更大和更远的政治和社会的改造。
克服技术的落后是一个巨大的困难,尤其是当那些西洋顾问和教习自己就不很专业时,更是如此。自强规划所造出的枪炮舰船的性能极其低劣,这就导致需要不断从国外购置枪炮。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熹所说的“天理”指的是什么?朱熹“格物致知”的目的又是什么?(4分)这种目的导向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的意义。(6分)
(3)根据材料三归纳“自强运动”失败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自强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10分)
(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4分)
参考答案:(1)“天理”:三纲五常。(2分)
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非求科学之真。(2分)
影响:成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工具;阻碍了中国自然科学的进步。(4分)
(2)意义:标志近代科学的诞生;冲击了封建神学观念;促进了启蒙运动的发展。(6分,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3)原因:洋务运动过渡专注于军事科技,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封建体制;聘请的一些洋匠、顾问专业水平不高,难以克服技术上的落后。(6分)
影响: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促进了中国的工业化。(4分)
(4)科技的发展对社会进步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社会进步为科技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4分,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1)材料一叙述的是理学,朱熹所说的天理是指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三纲五常,其目的是明道德,维护封建统治,影响从当时和社会长远角度分析(2)《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牛顿的作品,这标志着近代科学的诞生,同时也促进了启蒙运动的发展(3)材料三中“自强运动”指的是洋务运动,失败原因从材料中分析,“李鸿章对船炮的过度专注”“ 那些西洋顾问和教习自己就不很专业时”即可得出(4)本问是开放性试题,叙述出科技和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即可,言之合理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历史知识中,“事实”和“解释”并不相同。学习历史就要知道如何分辨两者的区别。以下的历史叙述中,属于“解释”的是?
A.西周建立后对新征服的地区实行封邦建国制
B.魏晋时期的分裂,是由地方豪强地主势力膨胀引起的
C.商鞅依据军功授爵,爵位为二十级
D.孔子整理古典文献,编订了《诗》《书》《礼》《易》《春秋》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得以恢复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A.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
B.第三世界的兴起及友好合作
C.中美、中日关系趋向缓和
D.中国国际威望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由于我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力主和亚、非、拉国家友好,特别是非洲一些国家,饱受帝国主义欺凌,他们都想让中国尽快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主持国际正义,大力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1971年我国得到了联合国绝大多数的支持,主要是第三世界的国家努力的结果。B正确故本题选B。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斯大林指出:两年半以前,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普遍增长,人们在高唱资本主义“繁荣”的胜利歌,“普遍”叫嚣苏维埃国家“必定灭亡”、“必定崩溃”。反而现在,几乎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陷入经济危机,生产下降、商品滞销、大量工人失业,群众陷入贫困……当此之时,社会主义苏联不仅没有出现预言的“必定崩溃”,反而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失业人数日渐减少,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民经济日益高涨,五年计划提前到四年完成……
——吴恩远《苏联社会主义体制与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化的萌动,以近百年中国现代化的探索为历史动力,以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为社会基础,以资本主义世界大危机、日本侵华和苏联的迅速发展为国际诱因。具体表现为知识界关于现代化问题的讨论、国民党关于现代化模式的选择和共产党关于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并在主客观两个方面表现出了社会主义的倾向和走向。
——秦正为《萌动与选择: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走向》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苏联“欣欣向荣”景象的具体表现,并指出这种景象背后潜在的问题。(6分)
(2)20世纪30年代中国出现了“现代化的萌动”。根据材料二,概括这种“萌动”出现的原因及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萌动”为什么没有使中国走向现代化。(8分)
参考答案:
(1)表现:摆脱了粮食困难;90%以上的农户加入了集体农庄;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3分,任答三点即可)
问题:农、轻、重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企业和地方积极性受到压制。 (3分,任答三点即可)
(2)原因:近百年中国人民的现代化探索;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日本侵华;苏联经济崛起。(3分,任答三点即可)
特点:出现社会主义倾向。(2分)
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国民政府的专制独裁统治;国共内战;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艰难;日本的侵略。 (3分,任答三点即可)
本题解析:(1)本问考查斯大林模式知识点,关键信息:20世纪30年代、“失业人数日渐减少,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民经济日益高涨,五年计划提前到四年完成。”第一小问应从农业和工业两个方面分析归纳;第二小问实际查的斯大林的模式的弊端,回答斯大林模式经济上的弊端即可。
(2)关键信息:具体表现为知识界关于现代化问题的讨论、国民党关于现代化模式的选择和共产党关于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并在主客观两个方面表现出了社会主义的倾向和走向。第一小问考查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原因,依据时间信息,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对近代中国现代化的积极因素分析归纳;第二小问依据“并在主客观两个方面表现出了社会主义的倾向和走向”归纳;第三小问同样依据时间论处从国内与国际两方面分析,但应是对近代中国现代化的阻碍因素,如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等。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