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材料一 欧、美为其不能解决社会问题?因为没有解决土地问题。……解决的法子,社会学者所见不一,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应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家。——摘自孙中山《民族的、国民的、社会的国家》(1906年)
国民党之主张,则以为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
——摘自《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
材料二 在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创造了从互助组到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逐步过渡的形式,逐步把个体农民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摘自《毛泽东思想概论》
材料三

(1)据材料一,指出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先进中国人先后提出的解决土地问题的设想。
(2)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所走的道路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
(3)综合以上材料,归纳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参考答案:
(1)设想:核定地价,涨价归公;耕者有其田。
(2)道路;互助合作的道路(或合作化道路)。实质: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3)问题:农民与土地问题(或三农问题)。
本题解析:(1)“设想”依据材料“定地价的法”,“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应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家”“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概括即可。
(2)“道路”依据“从互助组到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看出是农业合作化。“实质”从“把个体农民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看出是生产关系的变革。
(3)“问题”综合(1)(2)问看出是农民与土地问题。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为进一步缓和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中国派代表团参加了旨在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国际会议,并发挥了积做作用。这一会议是
A.1945年波茨坦会议
B.1954年日内瓦会议
C.1955年万隆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题目中说到的是该会议的内容和意义,根据所学这是1954年日内瓦会议,B正确,C是亚非国家召开的D是中国重返联合国A二战时期的会议。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下列各项中符合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原则的是(?)
A.“君权神授”
B.王权商于议会
C.限制王权
D.王权至上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是识记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原则。“光荣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两个基本原则:即限制王权和议会权力至上。限制王权就是通过议会分权的办法来分割和架空君主的权力,使国王受到法律和议会的限制。议会权力至上,就是指议会成为一个常设性最高立法机构,由它掌握立法、财政、司法、军事等最重要的国家权力。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求同存异”原则体现了我国政府在处理对外关系时? (? )
A.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来决定亲疏、好恶
B.不以国家利益的冲突与否来决定亲疏、好恶
C.应放弃与他国相互冲突的观点,求得一致的意见
D.应放弃与他国相互冲突的利益,在妥协的基础上求得一致利益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是对“求同存异”方针含义的考查,亚非会议前某些帝国主义国家,就中国与稍}国家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挑拨我国与亚非国家问的关系。“存异”是正视和保留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谋求共同利益和共同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河南少林寺钟楼前有一块石碑,碑上刻有“混元三教九流图赞”,赞语是:“佛教见性,道教保命,儒教明伦,……各有所施,一以贯之”。碑文反映出当时的文化趋势是(?)
A.儒、释、道三教的斗争
B.儒、释、道三教合一
C.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动摇
D.佛教在社会广泛流传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唐朝儒、释、道三教合一潮流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为唐朝政治统一,所以思想出现了统一的趋势。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