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二)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我国封建社会威胁小农经济稳定的主要因素是( )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小农经济无法抵御地主土地兼并,天灾人祸和繁重的赋税徭役是因为小农经济自身的不足也就是生产规模的小即选择D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下图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表中数据说明,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
省区 | 嘉靖至万历 | 顺治至雍正 | 乾隆至道光 | |||
州县数 | 集市数 | 州县数 | 集市数 | 州县数 | 集市数 | |
直隶 | 14 | 132 | 82 | 527 | 43 | 537 |
山东 | 42 | 104 | 64 | 1126 | 74 | 1583 |
陕西(关中) | 16 | 143 | 21 | 238 | 28 | 264 |
江西 | 45 | 459 | 51 | 545 | 43 | 976 |
福建(不含台湾) | 19 | 131 | 15 | 205 | 39 | 511 |
广东 | / | / | 72 | 1270 | 71 | 1959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由材料表格中数据可知,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农村集市数目增长很快,说明这一时期农村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ABD的说法在表中无从体现,应该排除。故本题应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相关问题。(25分)
材料一 在古代罗马,丝绸之价竟贵比黄金。丝绸贸易已成为古代世界最大宗的贸易。即使是在罗马帝国极西端的英伦海岛,丝绸的流行也不亚于中国的洛阳。为了获取丝货等物,罗马每年的花费不下一亿赛斯太斯(罗马货币)。当中国丝绸源源西进的时候,西方的物品与信息,也传入中国。佛教通过这条商路传到中国。在大量吸收中国丝货的同时,罗马人的优质纺织品也运来中国,其棉、毛织物畅销中国。
——摘编自何芳川《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
(1)依据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承载东西方丝绸贸易商路的形成。结合材料一分析东西方丝绸贸易的影响。(6分)(请勿在此作答)
材料二 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自己寻找粮食)。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致灭亡。……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后嗣不肖,多积仓库,徒益其奢侈,危亡之本也。
——《贞观政要》卷8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统治者和唐太宗在粮食安全问题上的不同的认识和政策,并说明其不同的后果。(8分)(请勿在此作答)
材料三
明清两代扬州经济的代表性行业 | |
漕运 | 长江中下游各产粮省份的皇粮国税均必须经此北上,扬州钞关的税收额在明清两代一直位居全国前八名之内。 |
盐运 | 全国最大的两淮盐场(苏北沿海)所产官盐在此集散,转运全国最广的食盐销售区——长江中上游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省(所谓扬子四岸)销售。 |
金融[来源:学*科*网] | 大量盐商聚集带动了扬州银庄的发展,使之成为中国乃至东亚地区资本最为集中的地区,规模最大的金融中心。 |
文娱 | 隋唐以来娱乐业是扬州的支柱型产业,明清时期书画家从业者以清代中期扬州八怪最富盛名,是“士大夫必游五都会”之一。 |
手工业 | 以印刷、漆器制造等为代表。 |
参考答案:
(1)西汉时,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商路,被成为“丝绸之路”。(3分)
影响: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相互了解;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3分
(2)隋朝将大量粮食藏于国库,不用于解决百姓的生存需求;(2分)唐太宗则主张百姓家中有足够的粮食。(2分)隋朝因百姓的反抗短暂而亡;(2分)唐太宗时国力增强,社会安定。(2分)
(3)政治因素:统一、和平的政治社会环境(1分);扬州城娱乐和文化的发展(1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商业繁荣(1分)、国内最大金融中心(1分)交通便利(1分)
(4)交通运输方式的转变,上海成为海、陆运输中心。(2分);开埠通商,上海成为中外商贸中心(2分);
上海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重镇。(2分)
本题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要求结合所学回答,根据所学丝绸之路是在汉代开辟的。分为以长安为起点的陆上丝绸之路和以广州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关于丝绸贸易的影响可以这样分析:既是贸易,可从对双方经济的往来、贸易的发展来分析;不同民族和地区的经济往来必然会带动双方文化的交往。再结合“丝绸贸易已成为古代世界最大宗的贸易”可以得出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西方的物品与信息,也传入中国”可得出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相互了解;“佛教”“罗马人的优质纺织品”等来到中国则说明丝绸贸易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2)本问考查古代统治者针对粮食安全的的治国思想。材料中明确说明了隋朝皇帝的认识,唐朝统治者的认识则是通过对隋朝灭亡的教训来反映的。“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不怜百姓而惜仓库”说明隋朝发生灾荒时,国家却将大量粮食藏于国库,不用于解决百姓的生存需求;而唐朝统治者认为“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结合唐太宗“存百姓”的主张,可知唐太宗主张百姓家中有足够的粮食。隋朝粮仓的富足反映了对百姓的剥削之重,灾荒得不到救济必然会进一步激化阶级矛盾,因此隋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走向灭亡;唐朝时轻徭薄赋、缓和了阶级矛盾,出现了国力增强,社会安定的治世局面。
(3)综合材料中出现的“明清两代扬州经济的代表性行业”,可以看出主要是工商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业和文娱等,可从扬州产业地位和发展程度来分析。同时问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因素有政治环境、政策、市场的发展、货币、商人或商人群体、三大产业的发展、地理位置等因素有关。从政治上来说明清时期是同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时期,大一统的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统一的国内市场。城市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商业繁荣。再加上扬州是国内最大金融中心、文化娱乐产业发达和便利的交通,推动了扬州市镇经济的发展。
(4)本小问考查上海发展成为近代化大市的因素。作为非政治中心,上海发展成为近代化都市的主要因素和工商业发展有关。根据所学可知,上海工商业的发展得益于最早开辟为通商口岸,推动了其商品经济的发展;较早地接触西方工业文明并创办近代企业,再加上材料中提到的“沪宁铁路和1912年津浦铁路”和上海位于南北海运线的中心位置即可。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对外贸易丝绸之路;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统治者对农业和农民的态度;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明清市镇经济的发展;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口岸城市的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3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大城市发展的同时,成千上万个镇市也因商业的发达而兴盛起来。《元丰九域志》等书都记录了大量镇名,其地位仅次于县治。官府在各地设置场务,收取商税。市的地位又仅次于镇,有些市也设置行政机构。有的镇市发展到相当大的规模。如黄池镇(今安徽马鞍山)和沙市(今属湖北)是从属于州县的镇市,却发展为商旅萃聚的贸易中心,黄池镇商业的繁荣已超过太平州(今安徽当涂)。有些市、墟或集因商业的发达而发展为镇,有的镇也升格为县。由于商品流通和交换的频繁,官府在不少商船客货辐辏地设置税场,商税收入也非常可观。
-----摘编自邓广铭等《宋史》
材料二
圆明园旧址 20世纪初的北京
材料三 上海的地位很快超过广州,因为它腹地很大。太平天国闹到江南以后,当地的士大夫都往上海跑,因为上海有租界。如果说是开工厂,有大烟囱有锅炉,大家其实还是挺害怕的。比如江南制造总局刚开工的时候,那烟囱呼噜呼噜的往外冒烟,老百姓都很害怕,觉得是在烧人,所以没人去做工。太平天国在江南制造了大量孤儿。这些孤儿没什么其他活计做,就去做工人了,做了以后发现挺好。后面的人就跟上了。有一点肯定的是,尽管是租界,是国中之国,却是用西方的方式来建,用西方的方式来管的。这一套现代城市发展与工商业的结合在租界里面体现的最好,并提供了一个中国现代化的样板,或者说是中国城市化的样板。
-----摘编自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 各规模等级城市人口增长速度比较表
规模数 | 1964~1980 | 1980~1989 | 增长率指数 | ||
城市数 | 增长幅度① | 城市数 | 增长幅度② | ②/① | |
大于200万 | 5 | 3.59 | 7 | 24.16 | 673 |
100-200万 | 8 | 10.95 | 8 | 25.41 | 232 |
50-100万 | 18 | 14.89 | 30 | 28.47 | 191 |
20万-50万 | 43 | 23.55 | 70 | 34.22 | 145 |
10万-20万 | 51 | 26.78 | 62 | 44.91 | 168 |
小于10万 | 42 | 38.10 | 46 | 70.39 | 185 |
平均 | 167 | 15.87 | 223 | 31.63 | 199 |
参考答案:(1)成就:部分城镇发展超过地方行政中心(2分)
条件: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的重视(商业发展环境相对宽松)(4分)
影响:冲击了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促进了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4分)
(2)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分)
有利:列强入侵客观上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观念;国内战争也有客观促进作用(4分)
不利:西方列强侵略和国内动乱的破坏;传统观念的阻滞(4分)
方法:全面占有资料,辩证地分析评论(2分)
(3)变化:1980年之前城市化进展相对缓慢,1980后加速(2分)
原因:前者 文革造成的社会动荡和经济发展的缓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4分)
后者 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外开放政策和国际交往的影响(4分任两点得满分)
本题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有的镇市发展到相当大的规模…黄池镇商业的繁荣已超过太平州”,总结城镇发展的突出成就;中国古代城镇的发展首先是商业的发展,故城镇发展的主要条件可以联系所学商业发展的条件进行总结答案;同样商业的发展会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另依据材料中“有的镇也升格为县”、“《元丰九域志》等书都记录了大量镇名,其地位仅次于县治。”可看出城镇的发展促进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
第一小问依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根据材料二图片及根据材料三“南制造总局刚开工的时候…老百姓都很害怕,觉得是在烧人,所以没人去做工”可以看出西方列强的侵略破坏和固有传统观念阻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依据材料三中“太平天国在江南制造了大量孤儿。…就去做工人了,做了以后发现挺好”、“租界,是国中之国,却是用西方的方式来建,…是中国城市化的样板。”可以看出列强入侵和国内战争对城市化所带来的客观的促进作用。第二小问是对西方列强入侵和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分别是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评价,可以看出评价的全面,一分为二。
(3)第一小问可根据图表直接概括;第二小问可以联系所学1980年以前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和1980年以后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进行总结概括答案。
考点: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城市的发展;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列强侵华、太平天国运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
本题难度:困难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历史试题《古代史》高频试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