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主张:“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以上材料不体现
A.天人合一
B.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C.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D.辩证法思想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新中国建国初期,政府开展“米棉之战”,这表明
A.政府用经济手段强烈干预市场投机活动
B.政府用行政手段严惩商人投机行为
C.国家加强对国计民生资源的控制
D.国家严格控制商业经营活动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米棉之战”是指通过统一调动粮食供应、棉纱在各大城市抛售,使市场物饱和,物价下降,以打击投机倒把分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26分)梦想成就未来,梦想的实现取决于适宜的条件和不懈的努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哥伦布曾说“谁占有了黄金,也就取得了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手段。”
哥伦布在其“航海日记”中表示,“臣向二位陛下保证,普天之下,无任何地方比这里景色更美丽……臣以为此地除天主教徒外,陛下不应准许任何异国人染指其间。”
材料二:“新年的梦想”
1933年《东方杂志》第30卷第1号封面以“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的”为题,开辟“新年的梦想”专栏,刊出142人的244个“梦想”,
据统计,就地域看,上海78人,南京17人,北平12人,杭州8人,广州4人,天津,济南、安庆各2人,徐州、西安……南洋、日本各1人,未详5人,就职业看,编辑,作家39人,大学教授38人、记者12人、教育家9人,艺术家3人,学生3人、律师1人,官吏1 2人,职员4人、实业家3人,银行家2人,读者自发来稿13人,未详3人。就梦想统计看,“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现代化国家”梦名列前茅,小部分是恶梦。
——(据范岱年《三十年代的中国梦》)
材料三:19世纪称得上是欧洲的世纪,欧洲不仅是支配和改变世界的核心,同时也是世界经济和资本主义社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当时许多欧洲中心论者乐观地认为,20世纪,还会是欧洲的世纪。
——(据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1875—1914)》等)
近现代国际货币体系演变情况表(部分)
时期
| 演变
|
1870~1914年
| 19世纪下半叶,古典金本位时期,国际贸易和投资以英镑为中心,90%的国际支付以英镑进行。
|
1915~1945年
| 1914年,“一战”爆发,各国终止了本国货币与黄金的直接兑换,各国货币之间处于各行其是的状态。
|
1945~1973年
| 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新的汇率制度。
|
——(据《国际货币体系百年变迁》)
(1)据材料一指出哥伦布的梦想,为此他进行了怎样的努力?(4分)
(2)为什么说《东方杂志》进行的“梦想”调查对于了解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中国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和“现代化国家”梦名列前茅,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概括分析其必然性。(任选其中一个梦想来分析)(10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角度,谈谈你对霍布斯鲍姆“欧洲世纪”论断和欧洲中心论者“欧洲世纪”预言的看法。(12分)
参考答案:(26分)
(1)梦想:寻找黄金;(1分)传播基督教(或开辟殖民地)。(1分)
努力: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2分)
(2)原因:被调查人的地域分布、职业分类、性别比例有一定的代表性;(2分)调查直接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思想动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状。(2分)
“必然性”分析:“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中国遭受列强侵略,民族危机深重;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巨大。(每点2分,共6分,任答三点即可)
“现代化国家”梦: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贫穷落后,人们渴望国家富强;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曲折(若答出具体史实亦可);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经济的发展;西方工业文明的传播。(每点2分,共6分,任答三点即可)
(3)霍布斯鲍姆的论断符合实际。(2分)
理由:19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发展走在世界的前列;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亚非拉大多数国家成为它们的经济附庸(或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资本输出场所);英镑在国际贸易中具有主导地位。(每点2分,共4分,任答两点即可)
欧洲中心论者的预言落空。(2分)
理由: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经济迅速崛起;经过两次世界大战,欧洲经济进一步衰落;布雷顿森林体系使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具有主导地位的货币,美国成为世界货币、金融和贸易体系的中心;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经济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每点2分,共4分,任答2点即可)
本题解析:(1)考查新航路的开辟,关键信息:谁占有了黄金、天主教。从黄金热和宗教两个因素归纳,努力则列举哥伦布航海探险的成果。
(2)从调查的方法和对现实社会情况的反映两个角度分析原因;必然性和现代化国家梦的分析应从历史和现实和人民的意愿三个方面分析归纳。
(3)本问是开放型试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任选一观点,言之有理即可,但须注意问题的限定: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角度。如果选择霍布斯鲍姆的第一个观点,首先要表明正确的观点,即符合实际,再从19世纪欧洲经济的影响力角度来分析;如果选择第二个观点,首先予以欧洲中心论者评价,再从20世纪欧洲经济发展状况和在世界经济地位等方面分析归纳。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20世纪50年代,双排扣列宁装和大口袋的军装备受青睐;60年代,一身绿色的军装是最具有特色的着装方式;70年代,碎花衣裳和的确良面料成为时尚;90年代,变化多样的时装极为流行。以上关于我国人们着装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人们的着装受当时政治因素的影响
B.服装款式及其面料受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C.人们的着装变化与思想观念变化是一致的
D.建国后,中国人在“穿”的方面不受西方影响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各个时期服装变化,既受当时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和人们的思想变化有关。D项说法不准确,列宁装、西装等是受西方影响的。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近代西方科技在上海、重庆出现的时间表,从中得到的历史结论有?
技术门类
| 西方发明
| 上海
| 重庆
|
铁路
| 1825年
| 1876年
| ? 1934年
|
汽车
| 1883年
| 1901年
| 1928年
|
①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沿海早于内地?②中国充分吸收了两次工业革命成果
③中国对两次工业革命的冲击所作出的反应加快?④中国早在1901年就出现汽车制造业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从表格中上海与重庆的时间对比,可知中国的经济、技术近代化方面,上海(沿海)比重庆早,即①正确;从上海对“铁路”的反应需要51年到上海对“汽车”的反映只需要18年,可知③正确;表中的两项事例,不能得出“充分吸收”的结论,②被排除;1901年汽车在上海“出现”应是最早在上海使用的时间,不能说明④项。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