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孔子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亚里士多德说:“慷慨是挥霍与吝啬的中庸。”下列各项中对此理解不恰当的选项是(?)
A.材料体现的都是一种中庸思想
B.两人都反对过和不及,认为要恰到好处
C.孔子主张两者兼备,亚里士多德反对两端而取中间
D.两者的中庸思想完全一致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含义是质朴过多而缺乏文采就会显得粗野,文采过多而缺少质朴就会显得浮夸,文采和质朴比例匀称,相得益彰才能成为君子。由此可以看出孔子主张两者兼备,体现中庸思想,再结合亚里士多德的主张可以得出两人的共同点即中庸思想,A B C三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但孔子中庸思想中强调的二者的融合,而亚里士多德中庸思想中强调的是折中主义,因此二者的中庸思想并不完全一致,D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点评:材料考查了孔子和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主张的差异,对于历史的比较分析能力的考查一直是高考关注的重点,就比较问题本身而言,关键是比较项的选取问题,这可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题目中已经确立了比较项,其二是自己寻找比较项,前者难度较低,后者难度较大,多出现在材料题中。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苏格拉底也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为了扩充人的善性,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方式分别是(?)
A.实行人治和法制
B.王道和民主政治
C.加强专制和自我节制
D.仁政和道德教育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根据题干,两人都主张“善”,联系两位思想家的主张,孟子主张“民贵君轻”,希望统治者实行“仁政”;苏格拉底主张“知识即美德”,认为人的道德行为应以知识为基础。因此只有D符合题意。其它三项都不是对题干的正确把握。
点评:本题的难度在于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历史问题。解答比较型选择题的关键是明确比较什么、怎么比较,其解题过程可提炼为以下三个步骤:①认真审读题目,弄清题意,明确比较的对象;②确立比较项,即找准比较的角度,如比较历史事件一般从背景、性质、方式、特点、结果、影响等方面思考;③按照确立的比较项分项比较,归纳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2)运用历史理论进行分析判断。复习时要重点掌握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如共性与个性关系原理、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关系原理、量变与质变关系原理等。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坚持“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1分)孔子和亚里士多德是2000多年前东西方的两位哲人,他们对世界的看法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的思想对后世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
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汉城揭牌?北欧孔子学院在瑞典首都斯德歌尔摩成立
(1)材料一说明孔子的世界地位怎样?(2分)
材料二?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顾254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
(2)全世界的科学巨匠为什么会发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顾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呼吁?(4分)
材料三?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讨论普遍的“善”时说:“最好先讨论普遍的善,
看看争论到底在哪里。尽管这种讨论有点使人为难,因为‘理念’的学说是我们尊敬的人提出来的。不过作为一个哲学家,较好的选择应该是维护真理而牺牲个人的友情,二者都是我们所珍爱的,但人的责任却要我们更尊重真理。
亚里士多德(AriSlotle,前384—前322)在他的哲学名著《形而上学》认为柏拉图理论最大的弱点,在于不承认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他认为自然界是客观的、真实的存在,人们的认识来自对客观世界的感觉,没有感觉就没有认识。他在《政治学》一书中又批评理想国家的设想,认为这种设想不符合社会实际。
(3)材料三中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尊敬的人”指的是谁?(1分)亚里士多德对其“尊敬的人”是什么态度?(1分)体现了什么精神?(1分)
(4)根据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孔子和亚里士多德两人在思想或文化方面的相同之处。(2分)
参考答案:
(1)孔子作为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不仅对中华民族影响深远,而且对亚洲及对世界都有重大影响,所以被奉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尊敬。(2分)
(2)孔子倡导 “仁”的观念、“中庸”之道、重德教化等人文关怀思想;(1分)?而在近现代文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与弊端,如技术进步与战争灾难、经济发展与道德沦丧等问题;(2分)?说明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发展需要人文精神、人文关怀和道德约束 (1分)
(3)柏拉图。(1分)
态度:尊敬但不盲从。(1分)
精神:体现了他追求真理的精神(1分)
(4)思想方面:两人均强调“中庸”反对极端;或文化方面:都兴办私学,重视教育。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
道德和政治在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整个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材料二?立法者通过塑造公民的习惯而使他们变好(具有德性)。这是所有立法者心目中的目标。如果一个立法者做不到这一点,他也就实现不了他的目标。好政体同坏政体的区别也就在于能否做到这一点。……假如人(立法者)希望通过他的关照使其他人变得好,他就应当努力懂得立法学。因为,法律可以使人变好。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孔子对为政者提出了怎样的要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提出的治国理念。(4分)
(2)据材料二,概括判断政体好坏的标准。亚里士多德认为有利于立法者目标实现的因素有哪些?(3分)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对德政关系看法的共同点,并谈谈两人观点对当今政治建设的历史借鉴价值。(3分)
参考答案:
(1)要求:为政以德;以身作则。(2分)
理念:德治(或仁治);礼治。(2分)
(2)标准:能否使公民向善。(1分)
因素:塑造公民的习惯;努力懂得立法学。(2分)
(3)共同点:道德与政治存在内在联系(或道德是政治的前提和基础)。(1分)
借鉴价值:治国者良好的自身修养;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2分)
本题解析:(1)由材料“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可以得出其要求为为政以德;以身作则;第二问可以结合所学,孔子在政治上主张统治者应该德治,礼治。
(2)依据材料“立法者通过塑造公民的习惯而使他们变好(具有德性)。”可以得出标准为能否使公民变好;依据“立法者通过塑造公民的习惯而使他们变好(具有德性)”、“他就应当努力懂得立法学”可以得出因素为标准:能否使公民向善。(1分)因素:塑造公民的习惯;努力懂得立法学。(2分)
(3)依据孔子的德治和亚里士多德强调通过立法是人们变好即具有德性,可见二者都比较关注人的道德。由他们的观点主张可以得出一要提高公民素养,二要加强执政者自身建设,通过立法规范人的行为。
本题难度:困难
5、判断题 柏拉图设想的理想国家是一个
[? ]
A、高度集权的专制国家
B、高度民主的国家
C、典型的法治国家
D、哲学家王统治的和谐社会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