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9分)孔子作为中国传统儒学的创始人,不同时期的“祭孔”活动展现了不同的时代风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195年,汉高祖经过鲁国,以太牢祭祀孔子。这是帝王祭孔的开始。
汉元帝(公元前48~33年),征召孔子第十三代孙为帝师,封阙内侯,号褒成君,赐食邑八百户,以税收按时祭祀孔子。这是封孔子子孙为侯,以奉祀孔子的开始。
公元59年(汉明帝永平二年),于太学及郡县学祭祀周公、孔子。从此,中央政府所在地及各地方政府也都在学校中祭孔,祭孔成为全国性的重要活动。
——《祭孔的由来》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明原因。(9分)
材料二? 1912年3月,“丁祭”祀孔日子来临,浙江民政司请示是否照常祀孔,行何礼仪?内务部、教育部通电答复:在民国通礼未颁行之前,“文庙应暂时照旧致祭,惟除去跪拜之礼,改行三鞠躬,祭服则用便服”。
一一《中国民俗史·民国卷》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6分)
(3)当今,我国每年都定期组织“全球祭孔”活动。结合所学知识,谈淡你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1)现象:孔子及儒学地位在汉代逐渐提高。(3分)
原因:董仲舒更新儒学体系,提出“新儒学”;(3分)汉武帝接受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中央设太学,传播儒学。(3分)
(2)问题:辛亥革命及自由平等观念推动了风俗习惯的改变;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6分)
(3)当今祭孔有利于弘扬传统儒家文化,继承优良传国民素质;有利于向其他国家宣扬我们的文化价值观,增进了解,共建和谐世界。(4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汉高祖经过鲁国,以太牢祭祀孔子”“汉元帝(公元前48~33年),征召孔子第十三代孙为帝师”“公元59年,祭孔成为全国性的重要活动”可以看出孔子及儒学的地位在不断提高。根据所学知识,孔子及儒学地位的提高,主要因为:董仲舒更新儒学体系,提出“新儒学”;汉武帝接受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中央设太学,传播儒学。
(2)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惟除去跪拜之礼,改行三鞠躬,祭服则用便服”体现了民国初年社会风俗习惯的改变;而材料“1912年3月,“丁祭”祀孔日子来临”“文庙应暂时照旧致祭”说明了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
(3)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对待儒家思想要采取批判地继承;对待当今“祭孔”有利于弘扬传统儒家文化,继承优良传国民素质;有利于向其他国家宣扬我们的文化价值观,增进了解,共建和谐世界。
本题难度:困难
2、判断题 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下列说法哪一句不是孔子的言论(?)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D.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津津同学写关于师生关系方面的作文,最好引用下列哪句名言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人是万物的尺度
C.天有常道,地有常数
D.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注意题干中关键词“师生关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反映人和万物之间关系的;天有常道,地有常数,是说天地都是有规律的,也没有反映师生关系。因此答案为D。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亚里士多德被称为是“百里科全书式的学者”,不能作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A.逻辑学,提出了“三段论”的简单演绎逻辑
B.物理学,认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
C.伦理学:提出“中庸之道”的观点
D.政治学,以身赴死批判了雅典民主中的“民粹”倾向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做出如下判断,A.逻辑学,提出了“三段论”的简单演绎逻辑是亚里士多德的贡献;B.物理学,认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这也是亚里士多德的认识;C.伦理学:提出“中庸之道”的观点符合亚里士多德的思想;D.政治学,以身赴死批判了雅典民主中的“民粹”倾向描述的是苏格拉底,故选D项
点评:亚里士多德的贡献主要有三方面:(1)建立了多个学科的学科体系。他在逻辑学、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中都留下了许多开创性的著作,留下了丰富的遗产。(2)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以“三段论”为核心的逻辑学成为一切科学的工具;伦理学中的“中道”理论成为人类和谐社会的润滑剂。(3)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他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对真理的追求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积极进取、探求新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些人生来就注定应该服从,另有些人生来就注定要统治。”“男子生来就是上等的,女子则是下等的,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
——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
材料二:“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
材料三:“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
请回答:
(1)东西方这几位思想家,为什么在这些问题上的观点竟如此相似?
(2)你能对比分析和评价这些思想吗?你从中如何感悟人类社会发展的共性与个性?
参考答案:(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些掌握较多财富的上层社会地位要高一些,而掌握财富少的社会地位要低一些,所以会出现阶级和阶层的对立,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的对立;进入父系氏族公社之后,妇女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低,所以社会地位逐渐下降,男子的地位逐渐上升,所以出现对妇女的歧视,东西方皆然。
(2)这是对东西方社会发展共性的认识,但二者之间也有不同,像西方古希腊的阶级对立就不如中国尖锐;中国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要比西方低得多。
本题解析:一定社会的思想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映。回答本题时,应结合东西方之间经济和政治状况的异同来对他们的思想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得出正确的认识。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