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历史试卷《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答题技巧(2019年最新版)(四)
2019-06-21 04:33:04
【 大 中 小】
1、选择题 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中,诸侯因义务所在,蜂拥而至勤王。这一典故是我国古代哪一政治制度的反映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王位世袭制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分封制的具体内容。. A宗法制的主要内容是强调血缘关系的承继性,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是国王把地方土地及其土地上的人民与财富分给诸侯,但与此同时诸侯必须承担具体的义务,诸侯带兵随同天子作战便是其中之一,“烽火戏诸侯”中的内容就是如此;至于郡县制则是中央严格管理地方的一种制度与题意不符;D强调王位的家族中传递,亦与题意不符。 考点:中国古代各种政治制度的特点。 评点:解答本题关键是理解四个概念的内涵。与之相关的知识有:西周封地的名称山东一带自古以来被称为齐鲁之地,河北称燕赵大地、湖北有楚地之称,江浙一带有吴越之地!这都与西周分封制有关。与宗法相关的有祭祀。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下列古代官职中,负责国家监察事务的有( ) ①御史大夫 ②枢密使 ③通判 ④军机大臣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大臣不是监察官员,枢密使负责地方军事,也不是监察官员,②④不符合题意要求,①③两项分别是中央和地方法定的监察官员,所以答案选D。 考点: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点评: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他是为强化皇权而设立的,本质上是加强专制主义统治的手段,并形成了完整的制度体系。但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官员的腐败,对现今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有借鉴作用。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摘自《旧唐书》 材料三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 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编者注:互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摘编自《皇明祖训》 (1)指出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变化的影响何在?(7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反映了唐末怎样的社会状况?后来宋太祖为改变这一状况采取了哪些措施?(5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太祖所实施的举措并分析其主要原因。(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4分)
参考答案: (1)变化:由秦朝三公九卿制变为隋唐三省六部制(3分。不答朝代扣1分)。 影响: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4分) (2)状况:唐朝后期藩镇割据。(2分)解决: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3分) (3)措施:废丞相,六部直属皇帝。(2分)原因: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2分) (4)中央权力加强,地方权力削弱;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直至被取消。(4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问难度小,作答时要说明变化所在,三省六部制的影响要结合所学。第二、三问难度中等。结合材料找答案;宋太祖改革措施结合所学作答,关键是记忆到位。第四问难度小,因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教学中是重要基本结论。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点评:教学过程 要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点,比如三省六部制和北宋改革;回答问题要按照要求作答:紧扣材料,结合所学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皇权是对社会权力资源的独家垄断。它不仅有一套垄断和管理体系,而且有一套完备的调节系统,如防止皇帝决策失误的“封驳”制度、为防止宰相专权而实行的“合议制度”、为防止官员不忠和腐败的“监察制度”等。有人认为这些是世界其它文明绝无仅有的“原创性”国粹。文中提到的三个制度最明显地对应于 A.唐朝中书省、明朝的六部、宋朝的通判 B.唐朝门下省、清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宋朝的通判 C.汉朝的内朝、清朝的南书房、秦朝的御史大夫 D.明朝的内阁、宋朝的枢密院、元朝的行中书省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依据材料中的“封驳”制度可知应该是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度中的门下省,备选中符合材料中为防止官员不忠和腐败的“监察制度”内容的有宋朝的通判、秦朝的御史大夫、元朝的行中书省,但比较来看C项中汉朝的内朝是决策机构,不是封驳机构,所以排除C项。D项中明朝的内阁不是封驳机构,所以排除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公九卿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内阁制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顺治二年(1645年),清朝在征服战争之始,即匆忙开科取士。其政治用心,正如时人所云:‘开科取士,则读书者有出仕之望,而从逆之念自息’”,材料反映清政府实行科举考试的目的是
A.扩大了官吏来源
B.束缚读书人的思想
C.笼络汉族知识分子
D.推动各民族文化融合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开科取士,则读书者有出仕之望,而从逆之念自息’” 说明清政府是想笼络汉族人才,故本题选择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的政治制度·选官制度(科举制)。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