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对下表的解读,正确的有
建国初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表(单位:亿元)
年份
| 国有单位
| 集体单位
| 合营
| 个体
| 其他
| 总额
|
1953
| 60.6
| 84.4
| 1.9
| 190.3
| 10.8
| 348.0
|
1956
| 156.9
| 172.8
| 96.1
| 23.4
| 11.8
| 461.0
|
1959
| 537.0
| 79.0
| ?
| 18.5
| 3.5
| 638.0
|
①社会生产与大众消费水平同步增长?②计划经济体制确立
③公私合营促进了公有制规模扩大?④私有制逐渐消失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表格数据信息的能力。从“总额”看,数值扩大,①正确;②材料无法体现;1953年-1956年“合营”数值扩大,公私合营属于公有制,③正确;④无法体现。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世界上出现的第一个以法律形式调整国际贸易与贸易关系的规则和程序,建立缔约方之间权利及义务的体制的是( ? )
A.世界银行
B.关贸总协定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D.亚太经合组织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876年6月10日,英商怡和洋行投资兴建的上海吴淞铁路通车运营。8月3日,因火车压死了人,清政府用28万两白银赎回该铁路后拆除。根据这段材料及所学知识,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由英商在华投资兴建铁路可知,当时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是资本输出
B.由吴淞铁路兴建的时间可知,当时该机车的动力系统主要应用的是瓦特的发明
C.由在华投资铁路的是外商可知,当时中国尚未产生民族资产阶级
D.由火车压死人而被拆除可知,当时政府排斥铁路的主因是火车技术有重大缺陷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列强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是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所以A项错误。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初,所以C项错误。D项内容与史实不符,故答案选择B项。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在过渡时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实施创造条件的有
①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②建国初期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③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④“一五”计划的完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土改解放了生产力和农村中的劳动力,为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没收官僚资本掌握了经济命脉,有利于工业化的发展;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工业化的实现。“一五”计划是过渡时期实现工业化道路上的表现,而不是原因、条件。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2011年,德国和发证啊共同编撰的“讲述欧洲历史的教科书”历时五年终于完成,创造了编撰共同历史教科书的德法模式,即“双方一直磨合到彼此就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始共同编写教科书”。编者认为这套书的最终目的,是鼓励学生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历史,不会只给一种答案。据此判断,编撰此书体现了
A.价值判断高于史实判断
B.对于民族国家身份的认同
C.历史共识需要批判思维
D.批判思维比历史真实重要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基本历史素养及准确解读史料的能力,材料中 “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始共同编撰教科书”“最终目的是鼓励学生以批评的眼光看待历史”强调达成历史共识是编撰教科书的前提,而批评思维的培养才是编撰此书的根本目的,C符合题意,AB的表述均与题意无关,D在材料没有体现,故选C。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