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津条约》第50款条文规定:嗣后英国文书,具用英文书写,仅在三年之内,可以附有汉文配送。这样的条件下设立的新式学堂创设之初是为了解决清政府需要“通事”和“译员”的当务之急,在此目的下京师同文馆的课程侧重于“西文”和“西艺”,并采用西方的教学制度,实行了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洋务派所兴办的新式学堂都由于洋务派官僚在进行洋务实业运动过程中根据需要而设立,由各地方政府官僚进行管理,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经费由地方政府官僚自行解决,中央政府没有形成统一的经费保障政策,这就使得经济落后的地区,新式学堂难以设立,并且所设立的学堂规模也较小。
材料二? 1871年,明治政府创设文部省。1872年,制定出《学制》。《学制》第一章至第七章将全国划分为八个大学区,每区设一所大学,每一大学区分为32个中学区,每中学区设中学一所,每一中学区分为210个小区,称为小学区,每一小学区设小学一所。第五十二章规定,学生如缴纳学费有困难者,可以借贷,但学成后要分期偿还或出具保证书,以为官方义务供职的方式偿还(离校5年后分期偿还,如因病死亡则免还),这就给贫困学生就学提供了经费的保障,有利于普及教育的开展。明治维新教育改革重视对儿童文化教育,使得小学入学率迅速上升。1873年,小学入学率为28.1%,1899年达到70%,1905年达到96%。1907年,虽然把义务教育年限延长到六年,入学率并没有因此下降,而是上升到98%,1925年,更达到99%,几乎是百分之百。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胡茂波《洋务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之比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洋务教育的主要特点。(9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日本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7分)
参考答案:(1)特点:适应列强侵略需要;培养实用人才;学习西方教学制度;自筹经费、模式自主。(每点三分,四选三,总分不能超过9分)
(2)指导思想:发展大众教育(国民教育)。(3分)
意义:提高了国民素质;为日本崛起和社会进步培养了人才。(4分)
本题解析:(1)特点: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一概括”。所以从材料一中的“新式学堂创设之初是为了解决清政府需要‘通事’和‘译员’的当务之急”、“新式学堂都由于洋务派官僚在进行洋务实业运动过程中根据需要而设立”、“采用西方的教学制度,实行了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由各地方政府官僚进行管理,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经费由地方政府官僚自行解决”等信息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2)指导思想: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二概括”,根据材料二中的“给贫困学生就学提供了经费的保障,有利于普及教育的开展”、“明治维新教育改革重视对儿童文化教育,使得小学入学率迅速上升”、“把义务教育年限延长到六年”等信息可以知道其特点是发展大众教育(国民教育)。意义:结合大众教育思考可以知道这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和为日本崛起、社会进步提供人才是有积极意义的。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根据图,只能得出的正确认识是,这一时期日本

A.科技人员大量涌现
B.国民素质普遍提高
C.传统文化基本解体
D.实业教育迅速发展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868年,明治政府公布了著名的“五条誓文”,其中说道:“官武一途以至庶民,务使各遂其志……破旧有之陋习,立基于天地之公道。”为达到这一目的,日本政府?
①废除幕藩体制,建立中央集权 ②废除武士特权,实现“四民平等”
③废除专制制度,建立民主政治 ④废除等级制度,实现民主平等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基于“大凡国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系于财产之多寡”的认识,明治政府开始(?)
A.实行地税改革
B.开化社会文明
C.引进欧美科技
D.鼓励工商贸易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日本明治维新措施的理解和阅读材料的能力。明治政府实行富民强国的主要措施就是鼓励发展工商业。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选修一明治维新的具体内容,在经济上“殖产兴业”,鼓励发展工商业和贸易。材料并不是新材料,学生在日常的练习中多次使用过这一材料。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日本西乡隆盛曾公开说过“失之于欧美之物,
取偿于朝鲜、满洲之地”。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明治维新的负面影响是(?)
A.保留了君主专制政体
B.保留了思想上的盲从
C.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D.保留
了封建剥削制度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