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法制建设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将下表补充完整。(8分)
时间
| 宪法文件
| 性质或影响
|
1949年
| 《共同纲领》
| ?
|
1954年
| ?
| 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
1982年
| 1982年宪法
| ?
|
1999年
| “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
| ?
|
?
参考答案:
时间
宪法文件
性质或影响
1949年
《共同纲领》
临时宪法
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1982年
1982年宪法
推进了新时期民主与法制建设
1999年
“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
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
本题解析:
《共同纲领》属于新民主主义宪法,在建国初期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这使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的高度,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点评:注意浏览材料和试题设问,明确知识定位;根据试题设问,阅读材料,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找到突破口后再联系教材相关知识,理清材料与设问之间的内在联系。解答过程中可运用的辅助方法主要有概括法、提要法等。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中国开始全面融入世界市场、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标志是
A.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B.倡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C.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A、B、D三项提到的国际组织都是区域集团组织,只有世界贸易组织才是世界性统一市场组织。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36分)研究历史上货币流通的现象,可以加深我们对时代和社会的认识。回答下列问题。
历史现象之一: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明代中叶后,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据研究,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欧洲各国与中国的贸易以中国的丝绸为主角,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对流。中国通过“丝—银”贸易,获得了占世界产量1/4到1/3的白银,总量达到7000吨至10000吨。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18世纪末。
小题1:说明“丝—银”贸易出现的国际背景和国内社会经济条件。(6分)简述明、清时期两次重大的赋役制度改革中对使用白银的规定。(4分)
历史现象之二:鸦片走私,白银外流
“近年以来,银价之贵,州县最受其亏。而银商因缘为奸,每于钱粮紧迫之时倍抬高价。州县亏空之由,与盐务之积疲,关税之短绌,均未必不由于此。要皆与偷漏出洋之弊有以致之也。”
——摘自《林则徐集?奏稿》
小题2:总结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上半期白银外流给国家和社会造成的弊端。(6分)简述清政府针对白银外流所采取的应对措施。(2分)
历史现象之三:1盎司黄金35美元
1933年,美元贬值约30%。1934年,美国政府1盎司黄金的价格固定为35美元。1944年,美、英、中等44国通过《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1971年,美国停止以美元兑换黄金。1973年,美元贬值10%,各国放弃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
小题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1933年和1973年美元两次贬值的背景。(10分)
历史现象之四:美元与中国货币
1948年1月至8月,1美元同中国法币比价从17.8万元升至1108.8万元。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人民币兑美元汇价有所调整,1美元同人民币比价从2.8元曾升至8.27元,近年来又回落至7.0元以下。
小题4:结合所学,分别说明上述两个时期中国货币兑换美元汇率变动的社会条件。(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国际:新航路开辟,东西方贸易联系加强;国内:明中期以后,手工业发达,商品经济繁荣,瓷器、丝绸、茶叶等商品大量出口。
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征税;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小题2:州县征税困难,盐税和关税少,造成国家财政危机;“银贵钱贱”造成农民纳税负担加重,激化了社会矛盾。
为遏制鸦片走私,清政府任命林则徐主持禁烟。
小题3:20世纪30年代:为应对经济危机,罗斯福政府实施新政,调整财政金融政策,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放缓,贸易出现逆差,黄金和外汇储备出现大幅度下降。
小题4:1948年:国民党统治下政治腐败,经济崩溃,物价暴涨,法币急剧贬值。
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汇率随市场发生变化。
本题解析:考查古今中外货币流通的变化以及应对措施。
小题1: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明中叶”、“欧洲各国与中国贸易”等有效信息限定词,回答第一问。第二问主要回答明清赋税制度的内容。
小题2:解题注意关键词“林则徐奏稿”“ 州县亏空之由,与盐务之积疲,关税之短绌”“致之偷漏出洋之弊”。总结材料并结合教材回答。
小题3:考查美国1929年和1973年经济危机的原因。以所学知识为主。
小题4:这里的“社会条件”主要指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状况和改革开放后新时期经济状况。重点考查所学知识的扎实程度。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下图是著名漫画家张乐平于1958年画的《跃!跃!跃!》。它反映了

A.当时渔业高产丰收
B.大跃进运动片面追求高指标、高速度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是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D.当时的经济发展的繁荣影响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图片信息的获取与分析理解能力。漫画是以鲤鱼跳龙门为主题,结合1958和跃字理解漫画的含义,其反映的是1958年的大跃进历史现象,故B项正确,排除ACD项。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8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主旋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640年到1840年,在200年中,西方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与此相比,同一时间里的中国却景物依旧:成千上万胼手胝足、转辗沟壑的小农背负着一代一代歌讴唐虞盛世、高谈名物考据或性心理义的士人。
——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所处的被动地位,实则开始于鸦片战争前的两个多世纪。这一时期中西文明发展的本质差异是什么?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材料二: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进程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 “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2).请概述“沉沦”和 “上升”的含义分别是什么?(4分)20世纪初是中国由“沉沦”到 “上升”的转折时期,推动这一时期中国由“沉沦”到 “上升”的社会因素有哪些?(3分)
材料三?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开展了民主政治建设……1940年毛泽东系统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后,他就把陕甘宁边区做为一个“试验区”,明确指出:“边区的方向,就是新 民主主义的方向。现在全国要办新民主主义,有没有一个样子呢?我讲已经有了,陕甘宁边区就是模范。”时任边区政府主席的林伯渠也说:“陕甘宁边区是新民主 主义的边区。”
——《中国人大》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共在近代中国的“上升”时期,在民主政治探索过程中有哪些成功的实践 (3分)
材料四 中共三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总结实践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概念和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创立了人民民主理论,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政治民主的内涵;开辟了人类文明的新途径,为科学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论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中央社会主义学报》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特点,并结合史实说明。(4分)
参考答案:(1)差异:西方,向资本主义工业文明阶段迈进;中国,在落后的封建农耕文明中徘徊。(2分)主要原因:封建专制统治强化(2分)
(2)沉沦:西方列强侵略,清王朝腐败。中国社会日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上升:中国人民通过艰苦努力,最终赢得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当家作主。(4分)
社会因素: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政治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民主革命运动蓬勃发展;思想上:民主共和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3分)
(3)史实:①十年对峙时期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为中国第一个人民民主政治的雏形;②抗日战争时期建立陕甘宁边区政权;③1949年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3分)
(4)特点:民主政治本质特征即人民民主,也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主要有:人民代表大会制、民族区域自治、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