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材料 《史记》记载,秦始皇末年,“以为成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项羽进入成阳后“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中晚唐诗人杜牧因唐敬宗“大起宫室,广声色”,撰《阿房宫赋》加以讽喻。赋中说:“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因此赋流传,秦修建阿房宫而速亡,成为人们关于秦朝的一种历史记忆。
当代考古学者试图寻找阿房宫建筑群的遗迹,只在相当于《史记》所记阿房宫前殿的位置,发现了夯筑过的地基和东西北三侧的围墙,却根本找不到红烧土、木炭等表明此处曾被大火焚烧的痕迹。他们中有人因此认为,阿房宫不过是“一座想象中的空中楼阁”。
——据《史记》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阿房宫被考古学者认为“是一座想象中的空中楼阁”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阿房宫赋》为例,说明历史题材文学作品对探讨历史问题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史记》记载阿房宫并未建成;考古发掘证实了《史记》的记载;人们关于阿房宫的印象,很大程度上受《阿房宫赋》夸张虚构的影响。
(2)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对传播历史知识有重要作用,但不能简单地作为历史研究的直接证据;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可以反映一定的历史问题。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秦为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数十年矣。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外内骚动,百姓罢敝……财匮力尽,民不聊生。
?——司马迁《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 材料二:清朝统治者对长城有这样的诗:万里经营到海崖,纷纷调发逐浮夸。当时费尽民生力,天下何曾属尔家。即论胜国何能守,说到秦人更可嗤。毕竟成城需众志,皇图巩固在于斯。
——《清诗别载选编》?
? 材料三:康熙三十年(1691年),工部奏请修筑古北口一带倾坏的边墙。康熙帝说:“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也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也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服,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也。”
——《清史稿》
请回答:
(1)材料一对秦始皇军事举措的评价如何?理由是什么?你怎样评价秦始皇的军事举措?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康熙帝对秦修长城的基本看法。你是否同意他的看法?为什么?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明康熙帝不修长城的理由。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材料一持否定的态度,理由:秦始皇的军事举措役使了百姓,使国力衰竭,民不聊生,天下大乱。评价:秦始皇北击匈奴,南伐百越,拓展了疆域,促进了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这是应该肯定的,但同时也役使了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灾难。
(2)基本看法:劳役百姓;以秦亡为例,否定长城的军事防御设施作用。不同意。因为长城在当时对阻挡匈奴南下骚扰起过重要作用,康熙帝只强调民心的重要性,而完全否定长城的防御作用是不妥的。
(3)主观:采取赢得民心的办法,缓和民族矛盾,消除内忧外患,远胜于大修长城。客观:长城以北地区已完全处于清政府的有效管辖之中,长城已失去原有的抵御边患的作用。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选择题 秦始皇的下列措施中,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影响最大的是
A.统一度量衡
B.统一货币
C.统一文字
D.以吏为师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4、判断题 西安临潼秦陵兵马俑的历史图片在班上展览,引起了学生热烈讨论。下列看法不正确的是

[? ]
A.再现了秦朝的强盛国力
B.暴露了秦始皇的奢侈残暴
C.体现了秦民的勤劳智慧
D.反映了秦朝人民的保守落后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下面是关于秦筑长城的诗句、你认为谁的观点比较全面客观
[? ]
A、“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
B、“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得尧阶三丈高。”
C、“秦皇筑长城,乃为万世利。连山绝谷势蜿蜒,雄图自足制中外。”
D、“当其兴大役,天下皆痍疮。以之召祸乱,不旋踵灭亡。岂知易代后,功及万世长。”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