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王安石能在今日引起中外学者的兴趣,主要是他的经济思想和我们的眼光接近。他的所谓“新法”,要将财政税收大规模的商业化。他与司马光争论时,提出“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论,其方针乃是先用官僚资本刺激商品的生产与流通。如果经济的额量扩大,则税率不变,国库的总收入仍可以增加。这也是刻下现代国家理财者所共信的原则,只是执行于十一世纪的北宋,则不合实际。
一一摘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材料二?王安石变法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他自己也清正廉洁,一身正气。但问题是,他的一系列从良好愿望出发的变法政策,在传达到下面之后,在下级官吏执行时却完全走了样。比如王安石认为最为重要、也是他最得意的“青苗法”……这是一种充分考虑到农民利益的低息货款。而且王安石自己在任鄞县县令时,也成功地推行了这一方法。然而,当王安石把他在鄞县成功实行的方法推向全国之后,却得到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当时农村里的广大农民,几乎都不识字,如果去申请青苗法的贷款,过程大约如此:首先,为了填写申请书,就要花钱请书吏;然后再拿到衙门去申请,碰到贪官污吏,中间不知要花多少打点费。据史书记载,虽然变法设定的利息是二分,但经过中间贪官污吏的层层盘剥,最后贷款农民要返还的利息,竟达到原先设定的三十五倍,加起来比高利贷还要高许多,于是逼得农民宁肯去借高利贷,也不向政府贷款。
一一摘自许志林《从王安石变法失败看当今的农民问题》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提到王安石主张“不加赋而国用足”,据材料一分析王安石为达到此目的采取了什么措施?黄仁宇为什么在肯定这个措施的同时,又认为这个措施在11世纪不合实际?
(2)依据材料,指出北宋农民的负担主要有哪些?
(3)材料二在哪些方面肯定了王安石?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参考答案:(1)青苗法。肯定原因:采用的方法是商业化的办法,不增加人民负担,却能增加财富。不合实际原因:当时中国还处在封建社会,商品经济不够发达。
(2)负担:赋税、高利贷、苛捐杂税等。
(3)肯定:王安石的出发点、个人品行、青苗法的做法考虑到农民利益。
失败原因:未能考虑下级官吏层层盘剥与农民的具体情况。
本题解析:第(1)问,体现王安石“不加赋而国用足”的措施有几项,但题目要求据材料一分析回答;据材料一中“其方针乃是先用官僚资本刺激商品的生产与流通”,可以分析出是青苗法。黄仁宇肯定的原因应从实行青苗法的好处分析;认为在11世纪不合实际的原因要从当时中国的经济状况分析。第(2)问据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一中“不加赋而国用足”一句说明农民要负担赋税。第(3)问根据材料二概括回答。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免役法、均输法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
A.减轻农民负担
B.限制高利贷、大地主剥削
C.抑制土地兼并
D.改变积贫,达到富国目的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青苗法、免役法、均输法都是希望扩大税源,同时又不增加农民的负担,所以是想要改变积贫局面,达到富国目的,故选D。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宋仁宗景佑元年五月)程琳上疏论:“兵在精不在多,河北、陕西军储数匮,而招募不已。其住营一兵之费,可给屯驻三兵。昔养万兵者,今三万矣。……天地生财有限,而用无纪极,此国用所以日绌(短缺)也。”对此材料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程琳建议减少军队员额
B.程琳认为国用日绌的原因是冗兵、冗官、冗费
C.程琳认为过量的兵员虚耗了国库储备
D.程琳认为北宋军事制度改革有一定的弊端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
A.经济衰退
B.吏治腐败
C.兵力不足
D.起义频繁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王安石变法前,北宋收入增加了,仍然入不敷出,导致民贫而反,主要原因是吏治腐败导致的,其他都不是根源,故选B。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繁,率敛日重。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
——枢密副使富弼的上疏
材料二:(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认为)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今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
——《宋会要辑稿·食货》
材料三:(王安石变法)把农村民户,不论主户和客户加以编制,每10家组成1保,5保为1大保,10大保为1都保,选主户中最有财力和能力的人为保长、大保长和都保长。凡家有2丁以上的出1人为保丁,农闲时保丁聚集练习武艺;平时夜间轮差巡查,维持治安。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材料四:安石既为首相,与神宗天子相知,言听计从,立起一套新法来……专听一个小人,姓吕名惠卿,及伊子王雱,朝夕商议,斥逐忠良,拒绝直谏。民间怨声载道,天变迭兴。荆公自以为是,复倡为三不足之说:“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因他性子执拗,主意一定,佛菩萨也劝他不转,人皆呼为拗相公。文彦博、韩琦许多名臣,先夸佳说好的,到此也自悔失言,一个个上表争论,不听,辞官而去。自此持新法益坚。祖制纷更,万民失业……后人论宋朝元气,都为熙宁变法所坏,所以有靖康之祸。
——冯梦龙《警世通言》
(1)据材料一概括北宋中期面临哪些社会问题?(使用材料原句不得分)(4分)
(2)材料二与哪条新法有关?请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变法派推行这条新法的主要理由。(使用材料原句不得分)(8分)
(3)材料三与哪条新法有关?根据所学回答,这条新法有何作用?(3分)
(4)材料四中作者对王安石变法持何态度?作者认为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使用材料原句不得分)(5分)
参考答案:(1)社会问题:①面临辽和西夏的威胁;②财政危机严重;③吏治腐败,官吏不思进取,不体察民生疾苦;④阶级矛盾尖锐,人民反抗不断。(4分)
(2)青苗法(2分)。变法派认为青苗法可以解决农民借贷困难的问题,避免高利贷的盘剥;增加政府收入,有利于平抑物价;不误农时,有利于农业生产。(6分)
(3)保甲法(1分)。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节省军费开支。(2分)
(4)持否定态度(1分)。作者认为变法失败的原因主要是王安石性格执拗和用人不当所致。(4分)
本题解析:略该题考查的是王安石变法的背景、措施、认识。第(1)题:针对材料回答问题,首先是要关注“西戎”、“北虏”意指西夏和辽,“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繁,率敛日重。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要迅速的联想到北宋的三冗两积,以及由此导致的社会灾难和国家灾难。
第(2)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青苗法,“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贷者常苦于不得。”表明农民在庄稼青黄不接的时候钱币不足,容易导致债务危机,而实行青苗法能解决这个问题;“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表明实行青苗法的积极作用可以平抑物价,不误农时。
第(3)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保甲法,课文中也有相关记忆内容与材料含义相似。
第(4)题:考查学生吸取材料内容的能力,“后人论宋朝元气,都为熙宁变法所坏,所以有靖康之祸。”最为关键,该句能点出作者的认识:王安石变法是导致靖康耻的根源。然后,材料中“小人”,“拗相公”能体现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点评:该题考查的能力一般,但贵在能对该单元的关键问题进行全面考查,作为单元测试是很不错的。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