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历史上有一群儒者,他们讲学的内容偏重义理,以性、命、天理为问题中心,强调内圣外王。这群儒者所处的朝代是?
A.汉朝
B.南北朝
C.唐朝
D.宋朝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承永尊戴。
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令批准不能见诸实行。
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涉。
——《钦定宪法大纲》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定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本约法施行后,限十个月内由临时大总统召集国会。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述的统治权力依据什么思想?
(2)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什么原则?统治权力的分工体现了什么思想?
(3)材料一与材料二相比,本质和目的有何不同?
(4)材料二中哪些内容旨在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5)材料二“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的规定有何进步意义?
参考答案:(1)君权神授。(2)资产阶级“主权在民”的原则。三权分立的思想。(3)材料一本质上维护封建的君主专制体制,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材料二要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目的是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4)立法权归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公布法律,国务员“须副署之”;限10个月内召集国会。(5)确认了资产阶级的人权平等的原则,否定封建等级观念。
本题解析:考查《钦定宪法大纲》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不同之处。利用材料的有敢信息,结合时代背景和两个文件提出者的阶级立场分析两个文件。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963年戴高乐访问希腊时说:“希腊和法国可能作出的‘最大贡献’将是保持独立的国家地位,而不做卫星国。”言外之意是戴高乐
A.反对布雷顿森林体系
B.对《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持保留态度
C.不满意美国对西欧的控制
D.对两极格局不满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抓住题干时间信息1963,联系戴高乐主义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保持独立的国家地位,而不做卫星国”的信息,可知戴高乐主张摆脱美国的控制,故C项正确;ABD与戴高乐主义和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952年底我国已经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至此确立了
A.生产资料公有制
B.人民公社体制
C.农民阶级土地所有制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建国后的土地改革是把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变成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不是公有制;而人民公社体制是1958年开始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实行的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26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邸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现存对这一封建官报作最早记载的文献,是载于唐代孙樵《经纬集》中的《读“开元杂报”》一文。他在这篇文章中记载了开元时期有一种每天条布于宫门之外的朝政简讯的讯息,孙樵将其内容与编年史《开元录》进行比较,发现每一条都有根据……,其中对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封禅事件的渲染极为隆重。到了后唐和宋代,这种朝政简报被通称为“朝报”,作为中央政府公开发布宫廷新闻的工具,直接向民众宣布,时效迅速。
──黄蝴《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材料二:《东西洋考》是1833年在广州由普鲁士传教士创办和主编的在我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采用中国纪年,引用儒家语录,内容是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组成……,它主要是为商业服务……设立新闻专栏……刊出中外贸易进出口货物的价目表,这两项属中文近代报刊首创。 1833年12月该刊第5期……向中国读者首次介绍了西方报刊的情况和新闻自由问题。

──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
材料三: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办的《青年杂志》创刊,揭开新文化运动序幕,也开始了中国报刊发展的新阶段。五四运动时期,以《新青年》、《每周评论》等杂志为主导,进步报刊鼓吹科学与民主,抨击封建专制……。在业务上,此时的报刊普遍改用白话文,报纸注重新闻特性,……编排更为科学活泼。之后,报刊获得较大发展,1926年全国报刊已有六百二十八种。商办《申报》、《新闻报》发行量超过十万份……。
──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邸报的功用。(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外国在中国创办报刊的时代背景及其特点。(8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新青年》创刊后中国报刊发展的新特点,并简要分析其原因。(7分)
(4)综合上述材料,如何认识报刊业发展与人类文明演进的关系。(5分)
参考答案:
(1)①邸报是传播政治信息的重要途径;②邸报是知识分子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③邸报是神话皇权、宣扬宫廷威仪的重要工具。(6分)
(2)时代背景:西方工业革命迅速发展,工业文明开始向全球扩张;中国处于清朝统治晚期,仍然停留于封闭的古代社会。(2分。答对一个方面得2分,总分不得超过2分)
特点:①借重中国传统文化习俗;②以传播经济信息、科学文化为主;③形式内容与中国传统报刊相比有较大突破。(6分)
(3)新特点:民办;版式活泼;宣传改造中国传统的学说;报刊种类多;发行量大。(3分。任意答对三点可以得3分,总分不利超过3分)
原因简析:①辛亥革命后,中央集权的政治控制相对减弱;②辛亥革命失败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③救亡图存的形势仍然严峻;④通过西方近80年的冲击和自强奋斗,民族民主意识更加觉醒。(4分。没有简析,相应扣分)
(4)认识:①报刊业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同时也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手段;②报刊业的发展是文明交汇的结果,也是沟通文明交流的主要途径。(5分。如若考生答的是具体“认识”,如对某具体革命运动或社会改革的影响等,只要论之有据,也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以及与教材内容联系的能力。以报刊业的发展为载体,记述了从古至今报刊业发展的情况。(1)本题是根据材料概括,答案就在材料中,较容易。由材料“作为中央政府公开发布宫廷新闻的工具,直接向民众宣布,时效迅速。”可知邸报是发布政令的工具;根据“孙樵将其内容与编年史《开元录》进行比较,发现每一条都有根据”判断也可帮助知识分子研究时政;由“其中对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封禅事件的渲染极为隆重。”可知邸报主要宣传的是皇帝和皇家的作为,神话了皇权。
(2)根据时间1833可知是鸦片战争前,西方工业革命即将完成,工业文明的扩展。这是国际背景;国内是清朝闭关锁国的封建统治,闭目塞听。得出背景。关于特点:从“采用中国纪年,引用儒家语录,内容是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组成…”可知借助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是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总之无论形式还是内容不同于传统中国报刊。
(3)“陈独秀主办”说明是民间办报非政府行为;“编排更为科学活泼”;“六百二十八种、十万份”说明数量大;商办《申报》、《新闻报》等等说明种类繁多.“鼓吹科学与民主,抨击封建专制”说明内容新颖;“此时的报刊普遍改用白话文,报纸注重新闻特性”。关于原因,主观方面是新文化运动的推动;客观上是北洋政府舆论控制的减弱。根本元因是经济发展,民族民主意识的增强。
(4)关于关系的阐述,报刊业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同时反过来又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报刊业的发展是东西方文明交流沟通的结果,它的发展又将推动东西方文明的进一步共同交流,推动人类文明共同发展;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