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一五”计划,探索计划经济发展道路,其实施的历史条件是?
A.轻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B.三大改造已经基本完成?
C.农耕技术领先于世界各国?
D.经济已得到恢复和发展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25分) 历史悠久的汉正街是汉口最古老的一条街道之一,据《夏口县志》等书记载,这条街迄今为止已有500年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汉阳、武昌均为古城,自隋代以来,形成两城夹江的双城机制。明朝成化年间(1465年--1470年),汉水出现大规模改道,汉阳被一分为二,汉水之南成为汉阳,汉水之北则为汉口。汉口是沟通长江、汉水和南水(洞庭湖水系)三大水系的枢纽,港阔水深,形成了以前武昌、汉阳附近古代港埠无法比拟的巨大地理优势和运输潜力。其兴起之时,幼弱的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已开始在封建经济的母体内孕育萌生。……汉正街是由最初的货物集散地发展而来的,后逐步形成万商云集,商品争流的“正街”(中心街道)。明清时期的的商人中间流传着这样几句话:“要做生意你莫愁,拿好本钱备小舟。顺着汉水往下走,生意兴隆算汉口。”
材料二 谦祥益(衡记)绸布店是汉正街百年老店,衡记当家品牌统称三宝布或三蓝布,以质量始终如一而享有盛誉,是与当时舶来品“阴丹士林”布竞争的唯一对手。……他们看准市场特点,狠下功夫,主攻市民需求量大的“三宝蓝布”。他们独创的染色技术使染出的布,鲜亮不褪色。据说,当时日本人为了得到这项技术,想了很多办法都未能如愿。谦祥益绸布店谦和致祥,外地客到店,将购货单交柜即去办理另外事务,事后取货,从无差池。老汉口(人)有一句口头禅: “谦祥益的招牌--- 一言堂(无须还价,不分亲疏)”。谦祥益的店规被收集在《武汉市志·商业志》中,内容包括“克已恕人”、“按期付酬(员工薪水)”、“不准赌博、酗酒、抽鸦片”等,对武汉商界影响很大。据记载,1911年以后,其日均销售额约5000银元,最高时曾达1.6万银元;年销售额在150万一180万银元之间。其产品广受欢迎,当时有“没有谦祥益不出嫁”的说法。
材料三? 1979年,全国工商局长齐聚北京,提出在打击投机倒把的同时,要更好地促进商品流通,活跃市场和方便群众。同年,两次因“投机倒把”被定“罪”的郑举选,战战兢兢地摆起竹床卖起扣子,关闭多年的汉正街又开市了。郑选举后来回忆说:“那时人们都在讨论服装、雨伞算不算小商品!汉正街上首家经营自动伞的商户王仁昌,被工商部门没收的“超标小商品”和人们左右摇摆的讨论一样多。”更让人疑惑的是当时一家权威报刊发表了一篇颇具杀伤力的文章:《汉正街是社会主义吗?》,而《人民日报》则在1982年8月发表了《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经验值得重视》的评论员文章……
材料四?经过30多年的发展,汉正街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6.5万人,繁忙的物流造成整个城市的交通不畅。再加上其配套设施不足,安全隐患日益明显。群众强烈不满…… “买全国、卖全国”的经营模式已经落后于时代,2010年武汉市政府决定投入400亿元实施汉正街整体搬迁改造工程。汉正街将规划为世界级滨水旅游商贸区(简称TBD),做到“四个转变”: 由个体户变企业;由批发市场变成现代商城;由现场、现金、现货的“老三现”变“新三现”,即现代化的电子商务、现代化的商贸一体和现代化的远程批发;汉正街文化由概念变实在的元素,选取有代表性的历史遗迹,复原明清风貌。古老的汉正街正在焕发新的活力,以更高的品质服务于全国民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汉正街兴起并繁荣的原因(8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谦祥益经营管理的特点
(3)材料三中人们争论的问题的实质是什么?中共领导人是如何解决这个困绕汉正街人的问题的?(8分)
(4)汉正街的搬迁改造体现了哪些新的发展观念?
参考答案:(25分) (1)水运条件好,地理位置优越(或沟通长江、汉水和洞庭湖水系三大水系的枢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及江南农业经济的发展;明中期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居主导地位,江南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区域间的长途贩运贸易、地域性的商人群体的出现都推动了汉正街的繁荣与发展(8分)
(2)特点:研究市场、注重质量、重视创新、诚信经营、严格管理(5分?回答出5点即可,其它符合材料的特点同样给分)
(3)实质:坚持计划经济还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分)
解决: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明确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3分)同年中共十四大明确了改革的下一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分)
(4)与时俱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人文发展)。(4分,类似意思即可)
本题解析:(1)此题需要紧紧的依据材料作答,对材料进行高度的概括。从材料“汉口是沟通长江、汉水和南水(洞庭湖水系)三大水系的枢纽,港阔水深,形成了以前武昌、汉阳附近古代港埠无法比拟的巨大地理优势和运输潜力”可以看出其地理位置优越,水运条件好;从材料“其兴起之时,幼弱的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已开始在封建经济的母体内孕育萌生”可以看出当时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长途贩运,这些都有利于汉正街的兴起和繁荣。(2)此题也要从材料中进行概括。从材料“内容包括“克已恕人”、“按期付酬(员工薪水)”、“不准赌博、酗酒、抽鸦片”等,对武汉商界影响很大。”等进行概括。(3)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还不统一,以至于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顾虑重重。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解放了思想。(4)材料四中的汉正街的搬迁改造工程是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重要的措施。体现了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的思路。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长开始于(? )
A.顺治年间
B.康熙年间
C.雍正年间
D.乾隆年间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析:
1712年,清政府规定以康熙五十年(1711)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直接促进了人口增长(推行摊丁入亩的是雍正帝)。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从生产力的角度看,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之“近代”的含义(?)
A.由商人和资本家出资兴办
B.以追求利润为主要目标
C.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
D.大机器生产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近代”是从生产方式的角度说的。古代是以手工劳动为主,近代则是采用机器生产。故选D。A项是从投资主体上说的;B项是从生产目的上说的;C项是从分布地区上说的,均错。
点评:民族资本主义是考试的重点,主要体现在民族工业的产生、初步发展、繁荣时期、衰落时期这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发展的原因、表现、影响等几个方面。需要把握。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5分)【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自无不变者……其用人议政,仍操之自上,则两得之矣……吾今开国会,尚非其时也。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材料二?谭嗣同认为:“中国所以不可为者,由上权太重,民权尽失”;主张“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他称赞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常说,认为“法人之学问,冠绝地球,故能倡民主之义”。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在君权与宪政方面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和谭嗣同在中国宪政改革方面观点的异同。(7分)
参考答案:(1)主要思想:民智未开,宣保君权,自上而下变法,强调开过会时机不成熟。 背景:19 世纪末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为受西方近代政治学说影响,产生变法救国的思想。
(2) 同:倡导西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 异:康有为主张渐进革新;谭词同提出废君权,倡导民主激进主张。
本题解析:(1)从关键词“风气未开”“ 操之自上,则两得之”“ 开国会,尚非其时”可以总结出康有为在君权与宪政方面的主要思想是:民智未开,宣保君权,自上而下变法,强调开过会时机不成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变法的背景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个人思想是有关联的,即 19世纪末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为受西方近代政治学说影响,产生变法救国的思想。(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者同为资产阶级维新派,都倡导西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但从材料二的信息“上权太重,民权尽失” “废君统”来看,谭嗣同提出废君权、倡民权的激进主张。并主张学习法国的启蒙思想而康有为则主张渐进的改革,两者的思想有明显的不同之处。解题注意结合所学知识又要注意提取材料的信息,不拘泥于所学知识。这也体现高考源于课本高于课本,重在考察学生运用辨别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