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17分)
材料一? 1879年,唐廷枢提议修建唐胥铁路。……“行车未久,都中言官复连奏弹勤,谓机车直驶,震动东陵,且喷出黑烟有伤禾稼。”在这种情况下,慈禧降谕禁止机车行驶。……小火车被禁驶后,用骡马拉的运煤大车再次行驶于唐臀铁路的轨道上。
——黄一琨《唐胥铁路之铁路与皇陵》
材料二?孙中山认为:“今日者,强邻环视,我国若不急急将铁道修成,则俄人伞欲夺我蒙古铁道路线……英人必欲夺我西藏铁道路线……铁道为人所夺,国即为人瓜分。”
在《建国方略》中,他设计了中国铁路建设的总体方案。其中对西藏、青海、新疆等地区,孙中山规划了包括16条线路的“高原铁路系统”。他认为,此区域农产最富、牧场最美、矿产丰富,于此兴建铁路,即使工程浩大,亦当有良好回报。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请回答:
(1)唐胥铁路的建设及其遭遇说明了什么?(6分)
(2)依据材料二,简析孙中山规划“高原铁路系统”的主要战略意图。(4分)
(3)这一方案未能付诸实施的社会原因是什么?(6分)
(4)21世纪初,孙中山的“高原铁路系统”理想得以初步实现,其突出成就是什么?(1分)
参考答案:(1)工业革命成果开始引进中国;部分开明人士认识到铁路运输的重要性;统治者愚昧守旧(或社会环境闭塞落后)。(6分。若答出铁路运输带来环境污染也可得分)
(2)维护国家主权(或抵御列强侵略);开发利用西部资源。(4分)
(3)民主革命的任务没有完成(国家未能实现完全的独立);社会战乱和动荡;经济、科技落后。(6分。言之有理即可)
(4)青藏铁路开通。(1分)
本题解析:(1)把铁路是工业革命的成果,被引进中国说明当时部分开明人士认识到铁路运输的重要性;从“机车直驶,震动东陵,且喷出黑烟有伤禾稼”的言论以及铁路建设被中止看,反映出当时封建统治集团愚昧守旧。
(2)可从材料信息“铁道为人所夺,国即为人瓜分”读出,孙中山有维护国家主权的意图,从具体的地理位置分析还带有西部资源开发的意图。
(3)结合所学知识,民国初年的中国的社会性质、国际地位、社会内部环境、经济发展状况、科学技术条件等因素思考方案未能付诸实施的社会原因。
(4)可把孙中山的方案与今天社会主义建设的对照,可知是青藏铁路开通初步实现了孙中山的“高原铁路系统”理想。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经济全球化是近年国际问题中的热门话题,专家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化之所以在这个时候,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前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后者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
──陈宝森《经济全球化进程刚刚开始》
材料二?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凭借全球性技术(如无线电通讯技术、核武器、洲际运载火箭、计算机网络等)而形成的经济、军事力量,无疑会为掌握这些力量的国家带来巨大利益。准确地说,全球化将处在掌握全球性技术力量的国家主导之下”。
──赵英《技术演变与全球化》
材料三 “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
──《发展中国家怎么办──拉美国家的实践》
材料四?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较表
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原因。
(2)根据以上材料,评价材料三的观点。
(3)材料四反映了什么问题?根源何在?
(4)我国应该怎样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参考答案:
(l)市场经济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遍认可和接受,新科技革命,国际金融的发展,跨国公司的推动。
(2)材料三的观点是片面的。尽管发达国家拥有技术优势,经济全球化确实加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但全球化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进步的体现。
(3)问题: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均国内产值的差距在加大,两者贫富差距扩大。根源:全球化进程中,旧的国际格局,新殖民主义依然存在;发达国家掌握了技术优势,而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
(4)要坚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科技创新,增强国际竞争力;完善金融市场和经济运行的监督和管理,防范经济风险,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与对话,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
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因素及受益国、实质以及经济全球化下我国的对策。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并要与教材知识相结合。坚持论从史出,按问作答,第一问主要是从材料一、二中概括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因素,可结合教材相关知识回答,第二问涉及对经济全球化实质以及评价的理解,要结合教材知识对经济全球化的评价回答。第三问是图表题,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是将表中的数字横看竖比,将数字信息转换成文字信息。第四问考查我国的对策应该是勇于挑战积极加入顺应趋势。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孔子主张“正名”,试图把当时已经混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规范人们的言行和使社会有“序”的目的。这一主张的思想核心是?( )
A.“礼”
B.“仁”
C.“德”
D.“孝”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春秋时代中国社会处于急遽大变革,社会动荡,分封秩序已难以为继,孔子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情势提出自己的变革主张,即恢复“周礼”用以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安定,但“周礼”具有严格的社会等级特征其目的在于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这与春秋战国时代新社会力量的崛起和发展相违,孔子“礼”制主张最终必然破产,所以答案选A,B C D三项与上述题意特征不符。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北宋时,商人经常将南方的粮食、茶叶长途贩运到北方的辽和西夏,其积极影响不包括(?)
A.加强了南北经济联系
B.缓和了宋辽、宋夏之间的关系
C.扩大了商品流通范围
D.客观上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缓和宋与辽、西夏之间关系的作法,主要是北宋统治的妥协和屈辱协约造成的。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①反映了广大人民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②具有“左”倾冒进的思想倾向③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④直接导致了“大跃进”运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此题为组合材料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总路线提出的背景、内容、结果及评价的认识。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