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9世纪早期,独立后的拉美国家普遍建立了共和国,符合当时的农业状况的史实是
A.土地集中的现象大大改善
B.农民依然遭受封建与半封建剥削,大部分沦为佃农
C.大地产制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大种植园经济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判断题 在翻阅世界史资料时,有学生偶然看到“各国应本着全球伙伴精神,为保存、保护和恢复地球系统的健康和完整进行合作”这句话最有可能出自 ( )
A.《国际联盟盟约》
B.《联合国家宣言》
C.《联合国宪章》
D.《里约热内卢宣言》
3、判断题 唐朝统治者重视、扶植文化的现象不包括
A.医学、天文、算学专业学校的出现
B.佛教、道教的流行
C.传奇小说的出现和流行
D.编纂了多部被列入《二十四史》的作品
4、判断题 近代以来,中国人追求民主政治的努力呈现出这样的特点:与民族复兴结合、从追求资产阶级民主到追求人民民主专政。
5、判断题 在中国,名字不仅是一个指代符号,还承载了父辈的愿望,甚至社会意义、政治意义。?
材料一?中国古籍中出现的部分人名:刘敬先、殷孝祖(《宋书》),蔡兴宗(《南史》),裴安祖(《北史》),张茂宗、杨延宗(《新唐书》),洪兴祖、冯继业(《宋史》)、何荣祖、韩显宗(《元史》),汤显祖(《明史》),史念祖、杨光先(《清史稿》)。?
材料二?《家史》中出现的部分人名:焦守节(卷261)、李克让(卷270)、陈从信(卷277)、赵安仁(卷287)、钱端礼(卷385)、张忠恕(卷409)
材料三? 20世纪50年代以前,人们大多认为,名字越随意,孩子越好养。因此,“狗剩”之类在当今难以登得厅堂的名字就大行其道。50年代以后,很多人起名解放、建设、卫国、立功、援朝、跃进、卫东、向阳、继红、文革、卫星等。20世纪80、90年代,中国人起名讲究更动听、悦耳的声音和表达,勇、伟、娜、丽等极富男性或女性色彩的字眼被广泛采用。21世纪,中国第二批独生子女开始为人父母,他们读着金庸、琼瑶的小说长大,他们希望给孩子一个并不大众的名字,彰显个性。有的孩子随母姓,四、五个字的名字也出现了。
材料四?在阅读历史文献时,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作者在文章中凡是涉及到本朝的皇帝、自己的长辈及尊崇的人名时,每每避而不用该字,而以改字、空格、缺笔等方法代替。
这种现象就是避讳,表示作者不敢、不能或不愿直呼其名。避讳制度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民国成立后废除。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当时人的起名深受什么制度和思潮的影响?
(2)据材料三,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50—70年代、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中国人的起名分别反映了什么本质问题?
(3)据材料四,你怎样看待“避讳”这一社会文化现象?
(4)临沂某中学历史探究小组在阅读某文献时发现一则史料:宋时有州官田登,自讳其名,州境之内皆呼灯为火;上元放灯。吏人书榜揭于市曰:“本州岛依例放火三日。”时人讥云:“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为什么田登将“点灯”改为“放火”?这种做法或历史现象对历史研究造成了什么影响?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