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历史高频试题、高中历史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古代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 主要经济政策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科技成就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文学成就 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罗马法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智者学派 苏格拉底
近代史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 两次工业革命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共产党宣言》 巴黎公社 近代科学技术 经典力学 生物进化论 改良蒸汽机 电气技术的应用 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两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国共政权的对峙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 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新思想的萌发 维新思想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三民主义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
现代史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 相对论与量子论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文化大革命”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大众传媒的发展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教育事业的发展
选修部分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梭伦改革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欧洲的宗教改革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 洛克 卢梭 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殊死搏斗 大抗议书 内战 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 《独立宣言》 《人权宣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 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法国大革命 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 人民群众要求民主的斗争 宪章运动 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 抗日战争胜利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凡尔赛体系的构建 华盛顿体系的构建 非战公约 国际联盟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涨 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 中东战争 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 海湾战争 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历史杰出人物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秦始皇 唐太宗 康熙帝 东西方的先哲 孔子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克伦威尔 华盛顿 拿破仑 “亚洲觉醒”的先驱 孙中山 甘地 凯末尔 无产阶级革命家 马克思、恩格斯 列宁 毛泽东、邓小平 杰出的科学家 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 牛顿、爱因斯坦 探索历史的奥秘 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人类起源之谜 三星堆遗址 玛雅文明的发现 玛雅文明的历史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 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古代埃及文明的历史遗产 金字塔和拉美西斯二世遗迹 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 罗马的古建筑遗址群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佛罗伦萨 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代表 秦始皇陵兵马俑 万里长城 北京明清故宫、颐和园和皇家陵寝 山西平遥古城与安徽古村落 昆曲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塞内加尔的戈雷岛 奥斯威辛集中营 其他

高中历史知识点复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高频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二)
2019-06-26 09:29:57 【

1、判断题  阅读下图。该漫画的主题应当是

A.讽刺“三国同盟”的形成
B.抨击德、意法西斯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
C.反对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侵略
D.揭露慕尼黑会议的阴谋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图片信息的能力。漫画中两支手将匕首插向西班牙,两支手上画着法西斯和束棒的标志,因此漫画反映的是德意法西斯对西班牙内战的干涉。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三国之宗旨……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开罗宣言》这一声明的重要意义在于
A.确认中国与美、英并列的世界大国地位
B.肯定中国对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贡献
C.确认中国收复领土的神圣权利
D.明确日本必须无条件投降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1 年哈里曼就罗斯福要求参加对日作战意图作证时说:“存在的巨大危险是苏联可能袖手旁观,而等我们牺牲了大批美国人的生命打败日本之后,红军长驱直入满洲和中国北部大片地区。那时苏联人就能轻而易举地以‘公众要求’为口实,建立满洲和蒙古人民共和国了。”罗斯福力图使斯大林先前所谈的一般保证化为俄国尽早参加太平洋战争的行动……
——《美国第82 届国会关于远东军事形势听证会》
材料二 1945 年2 月,莫洛托夫向哈里曼递交了一份“斯大林元帅关于苏联参加对日作战政治条件草案”, 经罗斯福和斯大林修改后,即成为邀请丘吉尔共同签字的协定文本。其条件为: 对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 现状予以维持;库页岛南部及邻近的一切岛屿须交还苏联;大连商港国际化,苏联在该港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租用旅顺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
——《国际条约集》
材料三 苏联本身和中国政府签订了一项苏中友好同盟协定,俾其以武力协助中国达成自日本枷锁下解放中国之目的。
——《国际条约集》
材料四 我们在克里米亚的会晤,重申我们共同的决心,即在今后的和平时期中,一定要保持并加强在这次战争中使联合国成为可能和确定目的上和行动上的团结一致。
——《美国对外关系外文文件集》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美国要求苏联尽早参加太平洋战争的目的是什么?(4分)材料二中苏联同意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说明了什么?(4分)
(2) 据材料一、三分析,美国政府在外交上取得了什么成功? (3分)其最终目的是什么?(3分)
(3) 据上述四则材料,评价美苏等国的外交活动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影响。(6分)


参考答案:
(1) 限制苏联在东方的扩张,并取得苏联对国民党政府的支持。(4分)大国之间谋求妥协,推行以牺牲弱国的利益为条件谋求自身利益的大国霸权主义。 (4分)
(2) 争取到苏联在政治上对国民党政府的支持。(3分)目的是打败日本后, 控制中国,建立它在世界上的统治地位。(3分)
(3) 上述外交活动在协调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加速德、意、日法西斯的灭亡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损害了一些国家的主权和利益, 带有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6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二战期间大国关系的变化及其目的。结合材料“‘……等我们牺牲了大批美国人的生命打败日本之后,红军长驱直入满洲和中国北部大片地区。那时苏联人就能轻而易举地以‘公众要求’为口实,建立满洲和蒙古人民共和国了。’罗斯福力图使斯大林先前所谈的一般保证化为俄国尽早参加太平洋战争的行动……”及所学的有关知识分析解答。从材料可以看出,美国是处于自身利益考虑,防止苏联的扩张,因此以牺牲中国利益为代价,希望苏联参加太平洋战争。
(2)本题主要考查美国在这一时期外交政策及其目的。由材料一及第一问可知,美国希望苏联对日宣战并支持中国国民党政府,材料三“苏联本身和中国政府签订了一项苏中友好同盟协定,俾其以武力协助中国达成自日本枷锁下解放中国之目的”表明美国的这一目的基本达到。从而为战后美国的政策打下了基础。
(3)本题主要考查大国在二战时期的关系及其为实现自己目的俄不惜牺牲别国利益。依据所学可知,美苏是二战期间的主要国家,是反法西斯的主要力量,为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也应看到为了自己的利益也牺牲了弱小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利益。这充分体现了大国霸权主义的行径。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回首20世纪,没有人不承认,这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又一个波澜壮阔的百年。……20世纪的战争与以往不同。正是在这100年里,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战火波及了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造成的损失更是无法计算。……正是在这100年里,局部战争频发,流血冲突屡见,民族纠纷、大国干涉、宗教仇视以至恐怖活动,给战争增添了新的方式和内容。
20世纪的和平得来不易。世界大战的惨烈……对和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为此国际社会先后组成了国际联盟和联合国两个国际组织,以维护和平为宗旨。它们的活动为人类实践和平的理念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正义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人类对美好、和平与友善的追求,就像我们的血液永远是红色的,世代不会改变。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编者的话》
请回答:?
(1)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有何不同?
(2) 国际联盟和联合国“为人类实践和平的理念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联合国和国际联盟形成决议的表决原则有何不同?
(3) “人类对美好、和平与友善的追求,就像我们的血液永远是红色的”。著名画家毕加索在他的两幅代表作品《?》《?》中表达了对战争的憎恶和对和平的向往。
(4)列举二战以后因为“民族纠纷、大国干涉、宗教仇视”而引发冲突的典型事件(两件以上)。
(5)20世纪,环境污染、人口急剧增长、自然资源枯竭等一些全球性问题,对人类生存形成越来越严重的威胁。抵御和消除这些威胁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参考答案:(1) 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2) “全体一致” ,“大国一致”
(3) 《格尔尼卡》,《和平鸽》
(4) 阿以冲突 ,印巴冲突 , 两伊战争
(5) 和平与发展


本题解析:本题围绕20世纪的数次战争这个主题命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5分)【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1年11月7日,苏联纪念“十月革命”24周年阅兵式。在莫斯科阅兵方阵前往红场的路上,不少的士兵满脸灰尘、衣着邋遢,甚至都不知道自己要去哪儿。阅兵现场也是比较混乱,由于各种原因分列式的徒步方阵也极不整齐。但苏联军民创造的“一个冬天里的奇迹”。
——引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材料二? 1993年6月8日,美国在华盛顿举行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最大的一次庆祝胜利阅兵式,即海湾战争胜利阅兵式。当时布什总统亲自致词,检阅参加“沙漠风暴”的有关部队。这次阅兵式持续了近2个小时,有10多万观众观看了阅兵式。
——引自《西海都市报》2009年10月11日《世界阅兵仪式巡礼》
阅后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41年11月苏联莫斯科阅兵式的主要特点。(2分)为什么说苏联军民创造了“一个冬天的奇迹”?(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海湾战争爆发的原因。(5分)海湾战争的胜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参考答案:(1)特点:准备仓促;场面比较混乱;阅兵方阵不整齐。(2分)
奇迹:当时莫斯科处于德军包围之中,阅兵式虽然仓促,但极大地鼓舞了苏联军民的士气,打击了德军嚣张气焰。(2分)
(2)原因:伊拉克侵占科威特,导致海湾危机;美国及其他国家在海湾地区的利益遭到损害;国际社会普遍反对伊拉克入侵科威特,联合国的授权;客观上美苏关系的缓和。(5分)
影响:加强了美国等北约国家在海湾的控制力。标志着高科技战争登上历史舞台;引起军事技术、观念的革命,提供了现代局部战争的许多新鲜经验和教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影响深远。(6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抗日战争胜..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