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题《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二)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罗马法的发展。罗马法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再有公民法到万民法。这个过程中《十二铜表法》是成文法诞生的标志,它奠定了罗马成文法传统的基础。A选项错误,罗马法不能体现奴隶阶层的利益;B选项错误,罗马法适用对象是公民,不是平民;C选项错误,成文法的出现就是限制贵族对法律的解释。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录了这样一个案例:有人砍伐了邻居家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虽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该案例说明 |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可以看出,以证据严格判罚,说明罗马法重视保护私有财产,①符合题意;由材料的内容可知,原告因为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不符合《十二铜表法》的规定: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罚金,就输掉了官司,这体现了罗马法律的形式主义的特点,②符合题意。从整段材料可以看出开庭程序程序中既有原告提供证据,又有辩论等,说明法庭审判程序具有一定的公正性,③不符合题意;④贵族垄断了司法权和材料不符,不能入选。所以此题正确选项为①②。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罗马法的实质与特点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从罗马法的产生发展过程,可以清晰看到人类社会法律的产生和演变的发展过程。罗马法发展的过程中,合乎逻辑的演变是
A.习惯—习惯法—法—法律总结
B.法律理论—习惯—法—习惯法
C.法—习惯—法律总结—习惯法
D.习惯法—习惯总结—习惯—法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依据所学知识,罗马法的发展过程中,先是习惯,继而形成习惯法,《十二铜表法》是对以往习惯法的汇编,是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罗马自然法是对法律的总结,标志着罗马法的高度成熟和发展。故答案选A。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十二铜表法》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 史实 | 结论 |
A | 战国时期的墓葬中出土了锄、铲等铁农具 | 战国时期中国开始出现铁器 |
B | 古希腊考古发现有一些笔迹相同的陶片上刻有同一个人的名字 | “陶片放逐法”是古希腊人维护民主的一种方式 |
C | 1904年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有:经学科、政法科、工科等,各专业预科阶段均开设经学大义、中国文学等课程 | 中国近代最早的大学专业设置有中西结合的特点 |
D |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政府建立一批规模大、技术先进的国营“样板”工厂 | 日本由落后的农业国发展为先进的工业国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A项的结论是错误的,因为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已经开始出现铁器。笔迹“相同”的陶片上刻有同一个人的名字足以证明“陶片放逐法”会造成民主权利的滥用而不再是“维护民主的一种方式”,1904年京师大学堂的确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大学,“开设经学大义、中国文学等课程”足以证明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而开设政法科、工科等则足以证明是对西方文化的学习,所以,中国近代最早的大学专业设置有中西结合的特点C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国营“样板”工厂只能证明日本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国家扶植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不能证明日本由落后的农业国发展为先进的工业国,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
考点:史学研究?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的研究?史实与结论之间正确的逻辑关系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公元前449年,罗马人争相观看和议论刻于12块铜牌之上的某部法律条文。该法律的特点有( )
①有一些习惯法 ②是成文法 ③是现代民事侵权法的开端 ④标志着罗马法的完备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②
D.①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公元前449年”、“刻于12块铜牌之上的某部法律条文”等,不难直接判断出,本题考查的内容是:古罗马《十二铜表法》。回忆、再现《十二铜表法》,可知,《十二铜表法》基本上是先前习惯法的汇编,不可避免的带有习惯法的特征,①正确;《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②正确。现代民事侵权法的开端是阿奎里亚法,③不正确;罗马法的完备是查士丁尼法典,④不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十二铜表法》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历史答题技巧《第二次世界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