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 《五条誓文》 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 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 三.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 四.破例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 五.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1868年日本天皇颁布《五条誓文》
|
材料二 京师大学堂牌匾

结合上图回答:?
(1)以上两则材料分别反映了日本和中国的什么重大历史事件。在此之前两国面临的背景形势有何共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大历史事件在性质上有何相同之处?两大事件结果迥然不同,试扼要概括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改革必然会触动旧制度和一些特权者的既得利益,使改革充满阻力。上述两个改革都遇到这个难题。请运用你所学知识谈谈中日两国改革者在改革前是如何处理这个难题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 )材料一:明治维新。材料二:戊戌变法。共同点:封建统治出现严重危机。国门被迫打开,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2 )性质:都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原因:所处时代不同;国内背景不同;国际环境不同;资本发展程度不同;群众基础和依靠力量不同;改革进程不同;变法阻力不同等。(3 )措施:日本明治维新前,通过武装倒幕,推翻了幕府统治。中国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借用孔子权威进行舆论宣传,与封建顽固势力论战,用立学会、办报纸、兴学堂等活动扩大了维新思想的影响。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战国中叶,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太众”,他们“上逼主”“下虐民”,以致“贫国弱兵”。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公元前383年,楚悼王任用昊起进行变法。变法的要点是:限制旧贵族,改变世袭的分封制;“度公族疏远者”,主张对封君的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减削官吏的禄序,精减裁汰“无能”“无用”和“不急之官”;下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吴起变法遭到旧贵族反对。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旧贵族杀害吴起,变法仅进行了一年多时间便中止。(摘编自《中国通史》)商鞅变法在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成效最为显著,变法使秦国日益强大,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概括商鞅变法与吴起变法的主要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商鞅变法和吴起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吴起变法主要是针对时弊,以政治改革为主,商鞅变法是全面的改革,建立了较完备的制度。
(2)商鞅变法历时19年,分先后两次逐步推行,注重取信于民和制度保证。吴起变法抑制贵族,打击对象明确,但使自己孤立;变法急于求成,时间短暂,许多措施难以实施。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被北魏孝文帝比喻为“以大督小,从近及远,如身之使手,干之总条”的措施是 (? )
A.均田制
B.三长制
C.俸禄制
D.改穿汉服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理解。由“以大督小,从近及远,如身之使手,干之总条”得知这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三长制。其它与材料不相符合。所以选B。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在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中,他首先着手打击的势力是
A.马木路克
B.长老阶层
C.外国势力
D.封建主的势力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改革首先从改革包税制开始,而包税制的改革势必会损害马木路克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穆罕默德·阿里并没退缩,而是趁机歼灭了残余的马木路克,没收了他们的土地。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一些重大改革在历史的方方面面都留下了足够深刻的印记,也被一些物化的东西所定格。下面两幅图片分别是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的典型雕刻大佛。前一幅为云冈石窟,其雕刻佛面方圆,两肩齐平,深目高鼻,衣纹厚重突起,线条简明,是典型的胡人形象,后一幅是龙门石窟,无论佛像造型,还是龛饰壁雕,都具有中原文化的特征。回答3—4题

小题1:出现上述不同和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佛教的传播和进一步盛行
B.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C.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
D.雕刻工匠的审美观念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