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对商鞅变法所造成的结果,以下各项表述不正确的是
A.确立了私有土地的法律地位
B.建立了取代奴隶制的行政区制度
C.促进了地主阶级力量的出现和壮大
D.初步建立起我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系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此题极易把商鞅变法的原因和结果混淆。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奖励耕织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及小农经济体制,建立县制取代分封,强化了中央集权。从商鞅变法的内容看,A、B、D都是商鞅变法的结果。只有C是商鞅变法的出现的原因。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宗教改革从德意志开始的主要原因是
[? ]
A、德意志处于分裂状态
B、天主教会成为德意志社会矛盾的焦点
C、德意志爆发了闵采尔领导的农民起义
D、马丁·路德的改革方案深入人心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下列各项内容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为田开阡陌封疆?②相地而衰征?③制定俸禄制,整顿吏治 ?④尽地力之教
A.②④③①
B.②③④①
C.②③①④
D.②④①③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②相地而衰征是指春秋时期齐国改革;④尽地力之教是指战国时代李悝在魏国改革;①为田开阡陌封疆是指战国后期商鞅在秦国变法;③制定俸禄制,整顿吏治是指北魏孝文帝改革;因此D符合题意。
点评:排序型选择题
此类题目是要求考生能根据题目要求,把历史事实或历史现象按一定的顺序加以排列,如时间先后等,其形式有序号式或非序号式两种。
解题方法:巧解此类题可以获得事半功倍之效。采用首尾结合法,首先找出打头的历史事件的序号,找出备选项的代码;再找出结束事件的序号,结合首尾序号,选择备选项符合顺序排列的那一个。若存在相同的备选项,则要比较他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北魏时期,北方民族的封建化主要表现在
A、生产方式上? B、生活习惯上? C、言行举止上? D饮食穿着上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封建化从本质上讲是农业经济代替游牧经济,换一句话说就是生产方式的改变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材料二?凡赋役之制……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者锦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布加五分之一)。?
——《大唐六典》
材料三 ?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居人之税,夏秋两入之,……夏税尽六月,秋税尽十一月。
——《新唐书·杨炎传》
材料四?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留存、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知计亩征银,折办于官……。
——《明史·食货志》
材料五?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丁随地起……统谓之地丁银。
——《清史稿·食货志》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哪几种赋税制度?(4分)
(2)归纳材料二中赋税制度的特点。(6分)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反映的赋税制度有哪些进步性?(6分)
(4)比较材料四、五所反映赋税制度的主要异同点。(4分)
参考答案:
(1)唐朝前期的租庸调制;唐朝后期的两税法;明朝的一条鞭法;清朝的摊丁入亩(地丁银)。(4分)
(2)特点:按丁征税,交纳实物,输庸代役(纳绢布代役)。(6分)
(3)按土地和财产多少征税,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农民的负担相对减轻;?贵族官僚和商人都要纳税,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6分)
(4)相同点:都征收银两。不同点:一条鞭法没有废除人头税。(4分)
本题解析:(1)材料二反映的是租庸调制;材料三反映的是唐朝后期的两税法;材料四反映的是明朝的一条鞭法;材料五反映的是摊丁入亩政策。(2)从材料“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等信息可以看出来唐代租庸调制的特点。(3)材料三是实行的两税法,按土地和财产多少征税,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农民的负担相对减轻;?贵族官僚和商人都要纳税,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6)材料四和材料五都是征收银两,但是材料五中的摊丁入亩政策把人头税摊入到地亩中,进一步减轻了政府对农业生产者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