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历史高频试题、高中历史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古代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 主要经济政策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科技成就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文学成就 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罗马法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智者学派 苏格拉底
近代史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 两次工业革命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共产党宣言》 巴黎公社 近代科学技术 经典力学 生物进化论 改良蒸汽机 电气技术的应用 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两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国共政权的对峙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 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新思想的萌发 维新思想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三民主义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
现代史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 相对论与量子论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文化大革命”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大众传媒的发展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教育事业的发展
选修部分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梭伦改革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欧洲的宗教改革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 洛克 卢梭 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殊死搏斗 大抗议书 内战 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 《独立宣言》 《人权宣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 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法国大革命 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 人民群众要求民主的斗争 宪章运动 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 抗日战争胜利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凡尔赛体系的构建 华盛顿体系的构建 非战公约 国际联盟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涨 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 中东战争 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 海湾战争 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历史杰出人物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秦始皇 唐太宗 康熙帝 东西方的先哲 孔子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克伦威尔 华盛顿 拿破仑 “亚洲觉醒”的先驱 孙中山 甘地 凯末尔 无产阶级革命家 马克思、恩格斯 列宁 毛泽东、邓小平 杰出的科学家 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 牛顿、爱因斯坦 探索历史的奥秘 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人类起源之谜 三星堆遗址 玛雅文明的发现 玛雅文明的历史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 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古代埃及文明的历史遗产 金字塔和拉美西斯二世遗迹 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 罗马的古建筑遗址群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佛罗伦萨 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代表 秦始皇陵兵马俑 万里长城 北京明清故宫、颐和园和皇家陵寝 山西平遥古城与安徽古村落 昆曲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塞内加尔的戈雷岛 奥斯威辛集中营 其他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在线测试(2019年最新版)(二)
2019-06-26 09:47:19 【

1、选择题  早期农村聚落采取集体生产、平均分配的生活方式的根本原因是………(    )
A.土地较少
B.生产力低下
C.血缘关系
D.共同劳动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原始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原始人群不得不采用集体劳作的生产方式和平均分配劳动产品的分配方式,所以答案选B,A项说法错误, C项与此无关,D是其生产的特点。
考点: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
点评:生产关系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①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也就是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归谁所有,归谁支配;②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③由以上两方面决定的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在这三方面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生产关系的其他方面。由此可以得出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集体生产、平均分配。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19分)区域经济的发展各具特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兴起了新的经济形式“草市镇经济”。(见宋代草市镇表)

宋代草市镇
四川盆地
江南地区
地域名
市镇数(个)
功能
地域名
市镇数(个)
功能
成都府路
202(179镇23市)
茶叶、盐业的贩运、买卖为主
两浙西路
258(58镇200市)
桑蚕缫丝、制笔、冶铸、榨油等
潼川府路
450(370镇80市)
 
两浙东路
 
330(54镇276市)
利州路
135(115镇20市)
夔州路
117(89镇28市)
合计
904(753镇151市)
588(112镇476市)
市镇密度
0.003个/ km²
0.005个/ km²
(表据傅宗文《宋代草市镇研究》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四川与江南地区市镇的不同。(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江南市镇发展的原因。(3分)
材料二  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怪影的某种抽象行为,而是纯粹物质的、可能通过经验确定的事实,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一事实。(《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图信息,对“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予以说明。(9分)
材料三
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农业法令
1921年3月21日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颁布《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法令,规定农民交纳粮食税后,剩余的粮食等农产品可以到市场交换物品。
1922年,政府通过《土地法令大纲》,允许农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苏维埃监督下出租土地和雇佣工人。
罗斯福新政中的农业法案
1933年5月12日,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部《农业调整法》。该法案采取的主要策略是“限额耕种”,农户自愿与政府签订市场协议,凡是根据政府“按户分配耕地面积计划”,“自愿”减少耕地、限制产量的农户都可以得到政府的津贴。
1938年罗斯福签署了新的《农业调整法》。该法规定由新成立的商品信贷公司以略低于1909~1914年“平价”的价格标准向农民贷款,如果农产品价格下跌低于政府定价,则农户可将剩余产品交商品信贷公司,由公司负担差价。如果市场价高于政府定价,则农民可以在市场出售剩余农产品以归还政府贷款。
(3)根据材料三概括苏俄与美国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的相似之处。(4分)


参考答案:
(1)不同:数量:四川多于江南;密度:四川低于及江南;比例:四川低于江南。(3分,任3点)原因: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农业和手工业水平提高;交通便利;商品经济发展。(任答3点,3分)
(2)说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航海技术的进步,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条件;(2分)新航路开辟,促进了物种的交流,加强各大洲之间的联系,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粗具模形)。(2分)工业革命,英国取得“世界工厂”的地位,成为世界贸易中心,世界市场初步形成。(2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从分散孤立逐渐走向整体。(2分)
(3)相似之处:政府主导;立法和行政手段相结合;利用市场的调节功能;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4分)


本题解析:(1)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表等历史素材,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要求,本问考查宋代四川与江南地区市镇的比较。结合所学知识,仔细观察题干材料表格,归纳、概括,二者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A.在市镇数量上:四川地区多于江南地区;B.在市镇密度上:四川低于及江南地区;C.在市镇功能上:四川以贸易(实物买卖)为主,江南以产(制造)为主;D.在市镇比例上:四川低于江南地区等。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江南地区市镇的发展,主要居于以下多方面原因,主要体现在:①自南朝开始,经济(政治)重心逐渐南移,至宋代逐渐完成南移(南宋时完成南移);②随着生产力以及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江南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③江南地区由于地理条件较为优越(靠近长江下游航道),水陆交通较为便利;④江南相对较为富庶,政府财税依赖江南地区等。
(2)根据材料二文字关键信息“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纯粹物质的、可能通过经验确定的事实”及图4信息,本题实际上考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相关进程——新航路开辟与工业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相关信息,可以这样来认识“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即认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进程。A:新航路的开辟:①新航路开辟前,欧洲人把欧洲以外人类想象成奇形怪状的人,而且不知道欧洲以外的世界,世界处于彼此分散孤立状态。)②随着欧洲生产力的发展,航海技术的进步以及对黄金的渴望等,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③新航路开辟,促进了物种的交流,加强各大洲之间的联系,世界开始联成一片,世界市场的雏形始现
B: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实现了生产技术的划时代革新,至19世纪上半期完成工业革命,英国取得“世界工厂”的地位,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至此,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总认识:根本上,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开始从分散孤立状态逐渐走向整体,同时,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等也发生着巨大变化。
(3)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表等历史素材,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本问考查苏俄新经济政策与美国罗斯福新政相关内容——二者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的相似之处。结合所学知识,仔细观察题干材料表格,不难直接归纳、概括出,二者的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A.形式上,均属于政府自上而下变革,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B.策略上,将立法和行政手段二者结合起来,“双管齐下”,以促进农业发展;C.方法上,利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对农业的生产和分配进行有效调节;D.作用上,均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有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等。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宋代商业的发展·不同地区市镇的发展状况;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开辟·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世界市场的雏形始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方面的措施;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农业方面的措施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据王祯《农书》记载,有一农具“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两足中虚,阔和~垅,横桄四匝,中置耧斗;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这一农具是
A.灌溉工具
B.播种工具
C.除草工具
D.耕土工具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两足中虚,阔和~垅,横桄四匝,中置“耧”斗、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所以这一农具只可能是播种工具,所以,本题的答案就是B.播种工具。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播种工具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汉书》记载:“过(赵过)能代田。其法为:田亩分为三沟、三垄,沟垄相间,播种于沟中。苗生三叶以上稍壮,则耨垄草,睫垄土以附根苗,比盛暑,能耐风旱。次岁则沟垄互易,是为代田。而一岁之收常过无沟垄之漫田一斛以上,善者倍之。”上述记载说明代田法的先进之处为
A.增加了种植面积
B.休养地力,保苗抗旱
C.减轻农民劳动强度
D.革新耕作工具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解读材料可知,代田法的最大特点是“沟垄相间”,沟中地势较低,将农作物种植在沟中,一方面容易吸收和保留水分,另一方面也可减轻风沙的侵袭。第二年原种植地域成为垄,也可有效避免土地重复耕种肥力下降状况的发生。故选B。
考点: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
点评: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有:
(1)从形成时间来看:起源早,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
(2)从经济构成的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3)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
(4)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24分)世界历史主要探讨和阐述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世界历史学科的主要任务是以世界全局的观点,综合考察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历史,研究和阐明人类历史的演变,揭示演变的规律和趋向。
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的漫长历程。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它们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纵向序列。这个纵向序列并非一个机械的程式,不是所有民族、国家或地区的历史都一无例外地按着这个序列向前发展。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这一客观过程。这个历史结果是经历了15、16世纪以来一系列重大转折之后才出现的,世界历史直到这时才真正开始了它的存在。
——据吴于廑《中国大百科全书(世界历史)》
(1)列举春秋战国时期体现生产力发展的史实,简述其对生产方式的影响。(4分)
(2)列举15、16世纪打破世界各地区间“相互闭塞”状态的重大历史事件,并说明它们怎样促成了“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形成?(8分)
(3)分别指出二战后促进世界历史“纵向发展”和制约世界历史“横向发展”的因素。(4分)
(4)简述清代“闭关锁国”局面是如何被打破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是以怎样的外交方式融入世界的?(8分)


参考答案:(1)史实:铁犁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2分,其他表述,可酌情给分)
影响:集体劳作发展为个体农耕,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2分,其他表述,可酌情给分)
(2)新航路开辟,结束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4分,史实2分,说明2分,其他表述,可酌情给分)
殖民扩张,世界市场进一步得到拓展。(4分,史实2分,说明2分,其他表述,可酌情给分)
(3)第三次科技革命。(2分,其他表述,可酌情给分)
冷战或两大阵营对峙。(2分,其他表述,可酌情给分)
(4)近代:英国发动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打开中国国门。(2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外交: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加入WTO。(6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的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根据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体现生产力发展主要表现在:铁犁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其产生的积极影响即集体劳作发展为个体农耕, 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2)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5、16世纪打破世界各地区间“相互闭塞”状态的重大历史事件是指新航路开辟,结合所学从整体史观的角度直接回答其产生的积极影响即可。
(3)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促进世界历史“纵向发展”的影响主要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而冷战或两大阵营对峙则成为阻碍或制约了世界历史 “横向发展”的因素。
(4)中国近代“闭关锁国”局面是由于西方的直接武装侵略而被打破,尤其是鸦片战争是打开中国大门的直接事件; 改革开放中国积极融入世界大环境的发展之中, 其具体表现是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加入 WTO。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科学技术 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改革开放的成就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历史答题技巧《中国传统文化..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