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国家政策与知识分子的命运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乾隆年间,朝廷罗致大批文人分批编纂书籍,完成了一大批图书,其数量之多,范围之广,是前代所不及的。此举被称为是“稽古右文,常儒兴学”的盛事。但与此同时,又蓄意借此以收缴并销毁一切被认为“违禁”的书籍文献,先后又制造了50余起文字狱。“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谍”,就是笼罩在文字狱恐怖之下的知识分子状况的真实写照。
——摘编自韦庆远《明清史续析》
材料二 邓小平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要重视重视,重视从事脑力劳动的人,要承认这些人是劳动者。对于恢复高等院校正常的招生制度,邓小平在1975年就有过这方面的设想,但由于“四人帮”发动了“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而未能实现。但他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和国家的长远发展出发,对此事一直念念不忘。(1977年)邓小平果断恢复高考的战略决策,顺民意,得民心,改变了整个中国的面貌和整整一代甚至几代中国奋斗的命运。(他们)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发展,展示着骄人的才华,贡献着无尽的力量
——摘编自薛庆超《革故与鼎新:红墙决策》
(1)材料一反映了清朝的哪些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史实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材料二体现的邓小平的思想以及他决定恢复高考的动机;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邓小平这种思想和恢复高考的决定对当时知识分子和中国青年命运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判断题 从1952年秋开始,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院等学院,院校数量从201所减少到181所。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
[? ]
A.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
B.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
C.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
D.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
3、判断题 阅读以下对联:“上联:学习文化重科技,尊重知识强教育。下联:科技繁荣百业荣,教育兴旺万家旺。”请选择一个合适的横批
[? ]
A.科学发展
B.科教兴国
C.和谐发展
D.改革开放
4、判断题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质就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为在21世纪重塑中华民族的辉煌,党和政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
[? ]
A.百家争鸣?
B.“文化大革命”
C.科教兴国?
D.百花齐放
5、判断题 “×××,教授。1950年1月生,1968年中专毕业,1969年作为知识青年到黑龙江上山下乡。1978年3月考进厦门大学经济学系;1982年2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统计局工作,1985年进入江西财经大学任教,1998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国际金融博士学位;1996年至1997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该段个人履历反映了
[? ]
A.“教育大革命”对该人的成才起了积极的作用
B.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为该人人生的转折提供了机遇
C.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对该人成为教 授至关重要
D.《义务教育法》保障了该人少年时期的受教育权利,为后来的深造打下了基础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