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试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六)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在我国古代,秦朝设丞相,明朝废除丞相。下列对这种矛盾的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历史基本知识的掌握并准确把握历史线索的能力。实际考查专制主义的发展历程。A项错误,秦朝设丞相不是因为相权威胁皇权,是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B项错误,这是近代民主的一个原则。C项于题干无关系。D项正确,秦朝设丞相,为巩固统治,而明朝废丞相,为加强皇权巩固统治,防止相权乱政。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废丞相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地方行政管理,一直是中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材料二 (宋太祖)一日召赵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本朝(宋朝)……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逐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
(1)材料一中图一与图二所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分别叫什么?这两种制度在地方官员的选任上有什么差异?(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宋太祖“欲息天下之兵”的原因,并从“权”、“钱”、“兵”三个方面回答宋太祖解决地方问题采取的具体措施。(12分)
(3)根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分析宋太祖采取的上述措施对宋朝政局产生的影响。(5分)
参考答案:
(1)图一,分封制;图二,郡县制。分封制之下的诸侯国长官由世袭产生,郡县的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命。(8分)
(2)原因: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历史事实;宋太祖以军人政变上台,担心敌方武将权力过大。(4分)
措施:“权”—任命文人担任地方长官;设置通判检查地方长官;
“钱”—地方设置转运使,将地方赋税收入上交中央。
“兵”—各地精兵收归中央;将禁军的统兵权与调兵全分离;(8分)
(3)影响: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宋朝政权统一;地方贫弱,屡收周边政权入侵;造成宋代“三冗”现象,财政危机。(5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图一中“齐韩赵魏秦”等诸侯国可以判断出是分封制度;图二中“济北郡”、“临淄郡”、“琅琊郡”等郡名可以判断出郡县制度。只要判断出两种地方行政制度,再加以对比就比较简单了。
(2)根据题干“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和所学,可以得出宋太祖“欲息天下之兵”的原因:一是唐末以来的地方割据现状,一是加强自己的统治。而第二小问的答案则是教材知识的再现了。
(3)材料“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逐日就困弱”可以看出地方势力不断被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材料“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反映了加强中央集权后带来了很大弊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度;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郡县制;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皇权得到加强
B.汉代的宰相位高权重
C.宰相数量增加
D.宰相由处理政事改为负责监察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汉代宰相是首长制是指汉代宰相只有一人,行政决策由宰相一人作出,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是指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宰相职权由三省长官共同行使,故是委员制,宰相职权由一人被分割为三人说明了相权的削弱,而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所以答案选A项,B C D三项均与题意要求不符。
考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点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问题一直为高考所关注,不同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各不相同,但有共同的本质目的,那就是巩固中央集权统治,说到底还是为了强化和稳固政权。秦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建立的阶段,相权对皇权有极大的制约,在秦以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皇权的专制程度不断强化。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历史答题模板《古代史》高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