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某论文将“俄国在克里木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来航的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作为重要论据。该论文的主题可能是
A.西方的殖民侵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B.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
C.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亚洲的确立
D.工业革命在亚洲的扩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俄国在克里木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与西方的殖民侵略无关,故A项错误;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的明治维新、中国的戊戌变法其背景都是在工业文明冲击下,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进行的近代化改革,故B项正确;中国的戊戌变法失败了,并没有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且俄国不是亚洲国家,故C项错误;D项与题干“俄国在克里木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的信息不符,故排除。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俄国激进派代表人物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的基本主张是
[? ]
A、继续保留农奴制?
B、对农奴制进行平缓的改革
C、主张让农奴向地主赎买份地?
D、主张无条件地给予农奴自由和土地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9世纪中叶,俄国知识分子在对克里米亚战争前夕俄国时局的预测中说:“…我
们不是走向胜利,而是走向失败。”你认为“走向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工业发展的缓慢
B.俄国农奴制的落后
C.新思潮的冲击
D.战争对俄国来说是非正义的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本题10分)
材料一? 1861年,一位对农奴制改革法令失望的人说:“皇上已经背叛了人们的希望,他给予人们的自由不是真实的,也不是人们所梦想的所需要的……”
材料二? 1876年一位封建地主说:“街上到处都是热烈的气氛……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他们受奴役的所有迹象已经消逝的无影无踪……”
材料三? 1978年,一位历史学家这样评价到:“农奴改革保护了封建主义的许多方面。毫无疑义,改革是对农民的诈骗。”?
——上述材料均出自人教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对“二一九法令”的不同观点。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6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改革是对农民的诈骗”,这种措施对俄国产生了怎样的消极影响?(4分)
参考答案:
(1)材料一认为改革没有使农奴获得真正的自由。材料二认为改革使农民获得彻底解放。 (4分)阶级立场不同。(2分,)
(2)理解:农民为赎地支付了高昂的赎金;农民还要受村社束缚。(2分)影响:激化了社会矛盾;保留大量封建残余,阻碍了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2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1861年俄国改革的分析评价能力。结合材料一“一位对农奴制改革法令失望的人说:‘皇上已经背叛了人们的希望,他给予人们的自由不是真实的,也不是人们所梦想的所需要的……’”认为改革具有欺骗性,人们并没有获得真实的自由。而材料二“1876年一位封建地主说:‘街上到处都是热烈的气氛……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他们受奴役的所有迹象已经消逝的无影无踪……’”表明农奴获得了完全自由。从“一位对农奴制改革法令失望的人、一位封建地主”可知出现这种差别的原因。
(2)本题主要考查对俄国1861年改革的评价及影响。材料三表明该历史学家对变法持批判态度,是因为“农奴改革保护了封建主义的许多方面”,故分析时需结合俄1861年改革的具体内容,在哪些方面保护了封建主的利益,分析其“欺骗性”。结合所学内容分析其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酝酿的特点是( )
A.先秘密后公开
B.借助舆论减轻压力
C.缓慢而谨慎
D.由贵族地主提出改革方案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A、B、D三项都是改革酝酿的方式和具体办法,能够体现出改革酝酿缓慢而谨慎的特点,所以答案选C。
点评:识记能力是高考能力考查层次中的最低端, 历史事件、时间、事件内容的考查是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常见题,主要涉及对教材中知识点的识记,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加强时间、事件、事件内容方面的记忆。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