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美国与日本、欧共体之间的外贸关系由1950-1960年的顺差转变为1970-1973年的逆差,如表所示,这种现象表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由美国进出口贸易的变化可以看出西欧、日本的发展。①知识性错误,可以直接排除。②③项正确,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才使得美国对日本和西欧的对外贸易出现逆差的现象;④项明显错误,多极化是一个趋势,尚未最终实现。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多极化趋势。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下列条款中,最能反映两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侵华根本目的的是
A.割占领土
B.获取赔款
C.鸦片贸易合法化
D.开放通商口岸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侵华的根本目的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寻求商品倾销市场和掠夺廉价原料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苏洵在《田制》中指出:“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富民)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的是
A.自耕农式经营
B.雇工式经营
C.田庄式经营
D.租佃式经营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察租佃制。耕田的人得到一半的收入,另外一半被“富民”所得,这是租佃制,明清时期它取代自耕农成为农村经济主要形式。故选D。
考点:租佃制。
点评:租佃制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地主以土地出租给农民,从而剥削、奴役农民的制度。是战国以来随封建生产方式而出现的一种封建生产关系形式。这一制度自战国至明清,延续了两千多年。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南海一号”:海上丝绸之路的荣光》一文中说:“据记载,东南亚一些国家在中国陶瓷传入以前,多以植物叶子为食器。宋瓷输入后,他们改变了过去‘掬而食之’的饮食习俗,用上了精美实用的瓷器……”其核心观点是
A.东南亚一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B.中国陶瓷受到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欢迎
C.中国瓷器在宋朝开始外传
D.贸易交流有利于促进文明进步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信息来看是中国瓷器的传入改变了东南亚人的饮食习俗。由原来的用树叶装食物到用瓷器装食物,体现出瓷器传入促进了其生活水平的改善。AB在材料中有所体现,但不是核心观点;C不对,中国瓷器在宋朝之前就开始外传?,因此选D。
考点:古代手工业
点评:材料型选择题特点:在题干中引入一些材料创造新的问题情景,结合材料设计选项。考查阅读、分析、概括材料的能力。由于受“一标多本”的影响,选择题偏重于提供新情景、新材料,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的以“能力立意”为主,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之所以说鸦片战争不可避免,其主要原因在于
A.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加紧对外扩张
B.中国奉行闭关自守政策,不利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
C.中国在经济和军事上极端落后
D.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激化了中英矛盾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迫切需要更广阔的原料产地和商品的销售市场来完成其商品输出,貌似强大的清政府就成了英国侵略的目标。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