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某地一大宅院门的灰墙上,一幅墨字对联依稀可辨:“放开肚皮吃饱饭,鼓足干劲搞生产”;横批是“多快好省”。这幅对联最早应该书写于
[? ]
A.20世纪50年代末
B.20世纪60年代末
C.20世纪70年代末
D.20世纪80年代末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978年我国在农副产口收购总额、生产资料销售收入总额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政府定价的比重分别占到92%、100%和97%。2005年,这些比重分别为1.2%、5.9%和2.7%。有人认为这一变化与1992年改革开放的新举措有关。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当年( )
A.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
C.提出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D.确立了浦东开发的战略部署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92年十四大明确了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此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中国改革重任的中心,中国快速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材料中政府定价比重的急速下降即是这一经济转轨的重要结果,答案选C,A项发生在1978年, B项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 D项与经济转轨无关。
点评:经济体制改革并不是否定社会主义制度,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根本目的是解放、发展生产力,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60年代在天上(太阳),70年代在墙上(挂钟),80年代在手上(手表),90年代在腰上(手机),这是对20世纪我国老百姓看时间方式的生动写照。这反映了(?)
A.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B.科技进步是生活质量提高的前提
C.科技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D.我国的科学水平已处于世界前列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提取信息:20世纪我国老百姓看时间方式的生动写照反映了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从太阳到具有科技含量的手机反映出科技的进步,所以选B项。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中国逐渐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是(?)
A.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C.内地——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
D.经济特区——内地——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通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
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标志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因此选B。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导致下图历史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

[? ]
A.自然灾害频繁
B.急躁冒进的左倾错误
C.中苏关系恶化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