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六)
2019-06-26 10:22:53
【 大 中 小】
1、选择题 1786——1833年中国白银出超和人超数督统计表(单位·海姜两),阅读下表,分析其变化,我们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贸易年度 1786 -1788年
| 1809 -1811年
| 1826 -1828年
| 1831 -1833年
| 贸易出超(+)/入超(-)+40,480,479
| +22.245.459
| -9.943 ,622
| - 17 ,016,593
| A.中国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B.清朝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C.鸦片贸易导致白银外流 D.五口通商便利外国商品销售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前清代的对外贸易。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自1786——1833年,中国对外贸逐渐由出超变为入超。从时间上来看,正是鸦片战争前,由于鸦片贸易,中国白银大量外流所致。所以应选C。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对外贸易·鸦片战争前的外贸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下图可以用来研究中国古代
 ①人口南北流动 ②经济重心转移 ③南北经济发展 ④经济结构变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依据图中数据可以看出,西汉至明初南北方人口变化趋势,北方人口逐渐减少,南方人口逐渐增加,由此可以得出人口流动,同时也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南北经济发展状况,图中没有反映出农工业的比例变化,因此不能反映经济结构的变化来,所以选A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经济重心的南移·原因、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时期,形成了一个积累大量财富的商人群体——淮扬盐商。康乾年间,“奢靡风习创于盐商,而操他业以致富者群慕效之”,扬州地区物质繁荣、名流荟萃,周边乃至全国都追慕扬州,以至“作事轩昂,向曰‘扬气’……尽事奢华也”。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材料二: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材料三:20世纪末,中国百姓生活中,电话从“摇着打”到“走着打”,汽车从奢侈品到代步工具。世界名牌服饰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可供选择的服饰多了。将服饰产品打造成国内甚至国际品牌,成了众多服饰厂家的经营诉求。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得到更多体现。 ——摘编自严昌宏《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等 (1)阅读材料一,回答何谓“扬气”。它的出现对思想观念有何影响?(6分) (2)材料二中的“洋气”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6分) (3)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三,分析中国人在对外态度上有何进步。(4分) (4)综上,你认为影响社会生活风尚的因素有哪些?(4分)
参考答案:(1)始创于扬州盐商的一种奢靡生活风气。冲击了儒家的正统思想;传统的俭朴观念发生变化。 (2)西方式生活时尚。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 (3)19世纪后期,中国人被动接受西方文化和简单模仿西方生活方式;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并融入世界。 (4)时代特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外来影响。
本题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扬州地区物质繁荣、名流荟萃,周边乃至全国都追慕扬州”“尽事奢华也”的信息可概括出扬气是指创始于扬州盐商的一种奢靡生活风气;第二小问影响从奢靡生活风气对传统思想观念的冲击来分析,可归纳出冲击了儒家的正统思想;传统的简朴观念发生变化。 (2)第一小问从材料二中“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的信息来归纳即可;第二小问原因,抓住材料二中“天津通商”“日用洋货流行”“短衫窄裤、口衔烟卷”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来归纳,可得出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 (3)结合时代特征,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19世纪后期,中国人是简单模仿西方生活方式,在西方侵略的大背景下被动接受西方文化;而材料三中的信息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积极主动学习西方文化并融入世界。 (4)因素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奢靡生活风气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以及材料三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可归纳出时代特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从材料二中西方列强的侵略导致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可归纳出外来影响。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社会习俗的变化
本题难度:困难
4、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92年,英国以给乾隆皇帝祝寿为由,派马戛尔尼使团前往中国,并致函两广总督,通报此事。 英方在信函中说,英国国王为了“与中国皇帝发生友谊,并增进两国之邦交,扩充两国人民之商业”,决定派遣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使团携带有英国国王赠送给中国皇帝的许多精美礼物,以表达英国国王的真诚心意,从而“发扬两国之利益,建立两国永久之协和”。两广总督向朝廷上呈的信函译文称,英国国王命“马戛尔尼前来,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顺之心。唯愿大皇帝施恩远夷,准其永远通好,俾中国百姓与外国远夷同沾乐利。” ——《清史编年》 材料二 乾隆皇帝接见马戛尔尼使团后,在给英方的回信中说: 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朕披阅表文,词意肫(zhun)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 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其实天朝德威远方被,万国来王,重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 又据尔使臣称,欲求相近珠山地方小海岛一处,商人到彼,即在该处停歇,以便收存货物。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此事尤不便准行。 ——《清实录》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在陈述两国关系方面,两广总督上呈的译文与英方信函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乾隆皇帝对英方要求的回应。(5分)
参考答案: (1)不同之处:两广总督译文,视两国关系为蛮夷之邦与天朝上国的关系,视双方往来为朝贡关系;英方信函,增进邦交,扩大贸易。 原因:清朝长期闭关锁国,对外部世界缺乏了解,自认为是天朝上国,两广总督上呈的译文也是处于这种心态。 (2)乾隆拒绝了英方的各项要求;维护了领土主权;但盲目自大,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本题解析: (1)英方在信函中说,英国国王为了“与中国皇帝发生友谊,并增进两国之邦交,扩充两国人民之商业”,决定派遣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两广总督向朝廷上呈的信函译文称,英国国王命“马戛尔尼前来,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顺之心。唯愿大皇帝施恩远夷,准其永远通好,俾中国百姓与外国远夷同沾乐利。”两广总督译文自认为是天朝上国,将英国视为蛮夷之邦,把马戛尔尼前来视为朝贡。第二小问可以从中国的经济基础、清政府推行的外交政策等方面分析原因。 (2)材料二中英国要求派出使臣常驻中国、在中国租借小海岛一处以便商人收存货物。这些要求都被乾隆帝断然拒绝。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对乾隆皇帝拒绝英方的要求进行评价。 考点: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点评:清政府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虽然一定程度上抵制西方的殖民侵略,但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俄国的工业总产值居世界 A.第二位 B.第三位 C.第四位 D.第五位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