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了简称为“一化三改造”的总路线,其中的“一化”指的是
A.社会主义现代化
B.社会主义工业化
C.生产资料公有化
D.农业生产集体化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近代以来,人们的生活习俗发生变化最大的城市是( )
A.北京
B.上海
C.济南
D.武昌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上海是中国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外国侨民最多,民族企业最多,所以受西方生活的影响最大,变化也最大。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最为重大的成就是(?)
A.积极促建多边外交活动
B.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
C.中美关系走向缓和
D.中日邦交正常化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美关系知识的理解。题干中强调的是“最为重大的成就”,A项是错误的;这是改革开放之后的成就。B项是错误的;这是建国初的成就。D项是错误的;中日邦交正常化正是由于中美关系的发展。所以选C。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新中国成立后,黄炎培欣然接受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部部长,他儿子问他为什么年过七旬却做起官来,他回答说:人民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自家的政府。自家的事,需要人做时,自家人不应该不做,是做事,不是做官。这表明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满足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积极性
C.出席政治协商会议的民主人士代表居大多数
D.中国共产党实行了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一届“人大”于1954年召开,排除 A;C项说法错误,不符合事实;1956 年提出该方针,而不是1949年,排除D。B项正确,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积极性,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点评: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调动了各个党派参政议政的热情,共同致力于现代化建设。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9世纪50年代初,一个在中国三个省份住了十年的英国人说道:“我还没有看见过一个靠劳作生活的中国人穿过一件用我们的布料做的衣服。”这说明?
A.外国商品没有进入中国
B.外国商品价格昂贵
C.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的抵制
D.中国经济独立于世界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结合材料中时间特征“19世纪50年代初”即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和材料中“我还没有看见过一个靠劳作生活的中国人穿过一件用我们的布料做的衣服”可知,此时西方资本主义商品并未能打开广大的农村市场,因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外国商品有很大的抵制作用,故答案选C,A B 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社会史实。
本题难度:简单